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颗粒物
1)  Particulate matter
颗粒物
1.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dilution stack sampling system for measuring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stationary combustion sources;
固定燃烧源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2.
After-treatment technology of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diesel vehicle exhaust;
柴油车排气颗粒物的后处理技术
3.
Metal oxides catalysts for the abate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diesel vehicle exhaust gases;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消除柴油车排气颗粒物中的应用
2)  particle [英]['pɑ:tɪkl]  [美]['pɑrtɪkḷ]
颗粒物
1.
Experiment on particles and formaldehyde elimination by electric coagulation indoor air cleaning system;
电凝并式空气净化单元对颗粒物和甲醛净化效果的实验
2.
The Distriputing Measure of the Particle's Granularity in an Urban Street Canyon;
道路峡谷内颗粒物粒径分布测试
3.
Differences of signaling pathway of lung injury between C57BL/6 and C3H/He mice exposed to fine particle;
大气细颗粒物致C57BL/6和C3H/He品系小鼠肺损伤过程中信号通路的差异
3)  particulate [英][pə'tikjulit]  [美][pɚ'tɪkjə,let]
颗粒物
1.
Study on particulates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flue gas from thermal power plants;
火电厂排烟中颗粒物及多环芳烃的研究
2.
The Research on the Concentration,Size Distribution,and Source of PAH-S in Particulate in Ningbo;
宁波市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分布及来源分析
3.
Analysis of the Flocculent Aggregate in Particulate of Unsymmetrical Dimethylhydrazine by Pyrolysis-MS and IR;
UDMH颗粒物中絮状团聚物的裂解质谱及红外光谱分析
4)  particles [英]['pɑ:tikl]  [美]['pɑrtɪkḷ]
颗粒物
1.
Study on the surface acid-base properties and pore surface fractal of particles;
颗粒物表面酸碱特性与孔表面分形的研究
2.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from Fugitive Emission Sources in Beijing;
北京市无组织排放源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3.
The Cont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mbustion Particles PM_(2.5,) PM_(10) and TSP in Three Main Fuels;
3种民用燃料的燃烧颗粒物的含量及其粒径组成
5)  Particulates
颗粒物
1.
Analysis on Organic Components in Particulates of Gasoline fueled Engine Exhaust and Their Cellular Immunotoxicity;
汽油车尾气颗粒物中有机成分分析及对细胞免疫毒性研究
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degradation of benzo[a]pyrene and chrysene in water system could be fitted with one-order kinetics and the existence of particulates promoted the biodegradation.
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黄河水体颗粒物的粒径和组成对苯并[a]芘和的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及影响机制。
3.
Pollution property of PAHs in the particulates in the air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at the traffic crossing in Beijing were studied.
研究了北京市典型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6)  granular material
颗粒物质
1.
Viscoelastic response of pressurized granular materials;
不同条件下颗粒物质的粘弹性响应
2.
Effects of subharmonic motion on size segregation in vertically vibrated granular materials
振动颗粒物质中倍周期运动对尺寸分离的影响
补充资料:颗粒物
      又称尘。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一次颗粒物及其转化生成的二次颗粒物曾在世界上造成多次污染事件。
  
  一次颗粒物的天然源产生量每天约4.41×106 吨,人为源每天约0.3×106 吨。二次颗粒物的天然源产生量每天约5.6×106吨,人为源每天约0.37×106吨。就总量来说,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约各占一半。颗粒物大部分是天然源产生的,但局部地区,如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和工矿区,人为源产生的数量可能较多。从18世纪末期开始,煤的用量不断增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工业、交通迅猛发展,人口益发集中,城市更加扩大,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人为原因造成的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
  
  分类  对颗粒物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尘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可分为飘尘和降尘。习惯上分为:
  
  尘粒:较粗的颗粒,粒径大于75微米。
  
  粉尘:粒径为1~75微米的颗粒,一般是由工业生产上的破碎和运转作业所产生。
  
  亚微粉尘:粒径小于1微米的粉尘。
  
  
  炱:燃烧、升华、冷凝等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粒径一般小于1微米。
  
  雾尘:工业生产中的过饱和蒸汽凝结和凝聚、化学反应和液体喷雾所形成的液滴。粒径一般小于 10微米。由过饱和蒸汽凝结和凝聚而成的液雾也称霾。
  
  烟:由固体微粒和液滴所组成的非均匀系,包括雾尘和炱,粒径为0.01~1微米。
  
  化学烟雾:分为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两种。硫酸烟雾是二氧化硫或其他硫化物、未燃烧的煤尘和高浓度的雾尘混合后起化学作用所产生,也称伦敦型烟雾。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废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所形成,光化学烟雾也称洛杉矶型烟雾。
  
  煤烟: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粒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粒径为0.01~1微米。
  
  煤尘:烟道气所带出的未燃烧煤粒。
  
  粉尘由于粒径不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特性也不同,如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可以长期飘浮在空中,称为飘尘,其中10~0.25微米的又称为云尘,小于0.1微米的称为浮尘。而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则能较快地沉降,因此称为降尘。
  
  组成  颗粒物的组成十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大致可分为三类:有机成分、水溶性成分和水不溶性成分,后两类主要是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含量可高达50%(重量),其中大部分是不溶于苯、结构复杂的有机碳化合物。可溶于苯的有机物通常只占10%以下,其中包括脂肪烃、芳烃、多环芳烃和醇、酮、酸、脂等。有一些多环芳烃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如苯并(a)芘等。可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有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其中硫酸盐含量可高达10%左右。颗粒物中不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壳,它能反映土壤中成土母质的特征,主要由硅、铝、铁、钙、镁、钠、钾等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约占10~40%,此外还有多种微量和痕量的金属元素,有些对人体有害,如汞、铅、镉等。
  
  浓度测定  在标准状态下(即压力760毫米汞柱,温度为273K)气体每单位体积含尘重量(克或毫克)数称为含尘浓度。测定方法主要有:①重量法:又叫重量浓度法,采用过滤器或其他分离器收集粉尘并称重的方法,是测定含尘量的可靠方法。过滤?骺捎寐酥健⒕郾揭蚁┑奈⒙四さ取S卸嘀植舛ㄒ瞧鳎缇驳缃党局亓糠治鲆强刹獬龅痛锩勘曜剂⒎矫缀?10微克的浓度。若将已知有效表面积的集尘装置放在露天的适当位置,收集足够量的尘粒进行称重,可测定降尘量。②浓度规格表比较法:应用较广泛的是M.R.林格曼提出的林格曼煤烟浓度表(见表)。该表是在长14厘米、宽20厘米的各张白纸上描出宽度分别为1.0、2.3、3.7、5.5、10.0毫米的方格黑线图,使矩形白纸板内黑色部分所占的面积大致为 0、20、40、60、80、100%,以此把烟尘浓度区别为6级,分别称为0、1、2、3、4、5度。在标准状态下,1度烟尘浓度相当于0.25克/米3,2度相当于 0.7克/米3,3度相当于1.2克/米3,4度约为2.3克/米3,5度约为4~5克/米3。在使用时,将浓度表竖立在与观测者眼睛大致相同的高度上,然后在离开纸板16米、离烟囱40米的地方注视此纸板,与离烟囱口30~45厘米处的烟尘浓度作比较。观测时,观测者应与烟气流向成直角,不可面向太阳光线,烟囱出口的背景上不要有建筑物、山等障碍物。除林格曼煤烟浓度表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浓度表和进行浓度比较的测定仪器,如望远镜式煤烟浓度测定仪和烟尘透视筒等。浓度规格表比较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易产生误差。③光度测定法:用一定强度的光线通过受测气体,或用水洗涤一定量的受测气体,使气体中的尘粒进入水中,然后用一定强度的光线通过含尘水,气体或水中的尘粒就对光线产生反射和散射现象,用光电器件测定透射光或散射光的强度,并与标准的光度比较,即可换算成含尘浓度。④粒子计算法:将已知空气体积中的粉尘沉降在一透明表面上,然后在显微镜下数出尘粒数目,测量结果用每立方厘米内的粒子数表示,必要时可换算成含尘浓度,其换算的近似值为:每立方厘米有500个尘粒,相当于在标准状态下含尘浓度每立方米约2毫克,2000个尘粒约为每立方米10毫克,20000个尘粒约为每立方米100毫克。⑤间接测量法:含尘气流以湍流状态通过测量管,由于粉尘粒子和管内壁之间的摩擦而使尘粒带电,测量电流量,即可根据标准曲线换算出含尘浓度。此外,用热电偶测定尘粒吸收特定光源的辐射热,可间接测出含尘浓度。在离子化室内,测出空气中尘粒对离子流的衰减。此法也可算出含尘浓度。测定下限可到每立方厘米 200个尘粒。这几种方法和光度法可以连续测定。
  
  
  危害  颗粒物中1微米以下的微粒沉降速度慢,在大气中存留时间久,在大气动力作用下能够吹送到很远的地方。所以颗粒物的污染往往波及很大区域,甚至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粒径在0.1~1微米的颗粒物,与可见光的波长相近,对可见光有很强的散射作用。这是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化学转化生成的硫酸和硝酸微粒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颗粒物落在植物叶子上影响植物生长,落在建筑物和衣服上能起沾污和腐蚀作用。粒径在 3.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能被吸入人的支气管和肺泡中并沉积下来,引起或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大气中大量的颗粒物,干扰太阳和地面的辐射,从而对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影响。
  
  清除  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得到自然清除:①雨除(作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而降落)和降水冲刷。这是最有效的清除途径。②在大气动力作用下由于撞击而被捕获在地面、植物或其他物体表面上。③由于本身重量而自然沉降。
  
  一次颗粒物排放的控制主要是采用除尘器。对二次颗粒物则只能控制其前身物质。二次颗粒物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是环境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参考书目
   A. C. Stern, Air Pollution, 3rd ed., 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