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梅雨高温季节
1)  hot rainy season
梅雨高温季节
2)  Meiyu season
梅雨季节
1.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data,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data,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and GPCPprecipitation data, the climate properties of Meiyu season and its anomalies overChangjiang River and the Huaihe River Basins a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海温和OLR资料以及江苏省气象台和世界气候研究项目组提供的台站降水和GPCP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
3)  high temperature season
高温季节
1.
For the purpose of knowing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RCC and the important links in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finding out the possibility of RCC construction in high temperature season, the heat insulated temperature ascent of RCC,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age concrete in the cofferdam under heat insulated condition, and the cooling effect in early days are analysed.
为了解RCC的一些热学特性和在RCC施工中应重视的环节,以及通过合理调度冷却通水工作探讨高温季节RCC施工的可能性,对RCC的绝热温升、绝热情况下不同龄期坝内平均温度及初期冷却通水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
4)  hot season
高温季节
1.
On th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in hot season;
高温季节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2.
When pipe cooling is conducted in hot seasons, the temperature of concrete near the surface will not drop.
在高温季节进行坝体二期水管冷却时,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在表面5~7m范围内,很难降低到规定的温度,接缝不能充分张开,影响到接缝灌浆质量。
3.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 cause of present high bacteria contamination and low product qual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beauveria in hot season is un-complete sterilization in culture material.
针对高温季节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生产存在杂菌污染大 ,产品质量低 ,经常出现培养料全部被杂菌污染成为废品这一情况 ,进行了实验研究 ,探索出了其主要原因是培养料消毒不彻底 。
5)  hot weather
高温季节
1.
Due to various factors,the concrete in the foundation restraint area must be placed continuously in hot weather.
三峡工程泄洪坝段是三峡大坝坝体最高、受力最大、结构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的重要建筑物之一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坝体基础约束区混凝土在高温季节持续浇筑 ,通过设计、施工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后 ,克服了高强度、大方量约束区混凝土在高温季节浇筑的温度控制难题 ,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和进度。
6)  meiyu seaosn
梅雨季
补充资料:中国的梅雨
      江淮流域气候的重要特征。每年春末夏初江淮流域均有一段雨量特别充沛,相对湿度大,云多,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的连阴雨时期。因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故俗称"梅雨",又因此时多雨阴湿,物品极易受潮霉烂,故又有"霉雨"之称。
  
  对梅雨的气候特征,早在宋人苏东坡诗中已有记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竺可桢就对梅雨时期的气候进特征行了研究。以后中国气象工作者对于梅雨的形成、雨期的长短及反常等现象不断有所阐述。
  
  形成 6月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也北移到北纬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强大,而且青藏高原热低压建立,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仍可常常南下,雨带多出现江淮流域,形成梅雨。
  
  雨期与特点 梅雨时期的天气形势的 3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梅雨形势持久稳定,雨量较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如1931、1954、1969、1980年是长江流域较突出的多水年份;另一种是梅雨时期的形势很不稳定,系统变化快,雨区范围变动大,旱涝现象不突出;还有一种是整个6、7月里江淮流域不仅没有持续的大雨和暴雨,而且降水也不多或者很少,即空梅域少梅,易造成干旱,如1934、1958、1965、1978年就是空梅突出的年份。
  
  中国的梅雨主要指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34°的江淮流域。每年大致是6月中旬入梅(或称立梅),到7月上旬出梅(或称断梅),一般约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一样,入梅早的可在5月中下旬,晚的可到7月初,前后可差40天,出梅早则在6月中旬,晚者在7月底8月初,前后差一个半月。整个梅雨时期并不是每天都是阴晦降水天气,而是阴雨一段时期,晴好一段时期。梅雨结束后,多雨区迅速北推至淮北地区及黄河一带,江淮流域的降水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温度增高,天气酷热而进入盛夏伏旱时期。
  
  
  对入梅、梅雨中断、出梅等至今标准不一。一般是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到北纬20°以北,同时雨带位置稳定出现在江淮流域,并参考青藏高原上空(东经80°)是否有副热带高压脊的建立,印度地区西南季风暴发与否及中国和日本上空急流强度是否发生剧烈的减弱和变动来作为梅雨的开始。
  
  梅雨期间的相对湿度很高,旬平均值为全年之冠,6月中旬~7月上旬都在84~86%。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