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复杂地质
1)  complex geology
复杂地质
1.
Through the economic comparison and the security technobgy analysis,the necess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stoping laneway design optimization under the complex geology conditions is expatiated condsely.
通过经济比较,安全技术分析,简要阐述了新河煤矿复杂地质条件下回采巷道设计优化的适用性及必要性,并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对相似条件矿井的开采具有指导作用。
2.
The items and methods of monitoring for expressway tunnel constructed by NATM with complex geology are discussed.
介绍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按新奥法施工的高速公路隧道的监控量测内容和方法,并采用扩张卡尔曼滤波有限元法对量测数据进行了反演分析,得到了围岩内部剪应变和塑性区的历时变化估计。
2)  complicated geology
复杂地质
1.
Further more,the special boring methods for high side slope of complicated geology were illustrated in details.
系统介绍边坡锚索(杆)锚固工程中多种锚孔钻进工艺流程,并结合工程实际,对高边坡复杂地质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成孔方法进行了具体描述。
2.
30 m diameter and100 m hole depth) of Han River Second Bridge in Yuekou,the preparation work,construction technique measures,quality detection and control of work time of ultra-deep large diameter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mplicated geology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30 m、孔深达到100 m的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在复杂地质情况下超深大直径桩基施工的准备工作、施工技术措施及工艺、质量检测和工期的控制。
3)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
复杂地质
1.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of large diameter super-deep bored pile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 are introduced.
介绍在复杂地质情况下超深大孔径桩基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
2.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the ground,the author adopts reasonable gradient control and anti-collapse holes measure in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design and code requirement,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bored cast-in-situ battered pile construction in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结合场地的地质条件与环境条件,采取合理的倾斜度控制及防塌孔措施,确保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钻孔灌注斜桩施工取得成功。
3.
This article provides various advanced and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schemes and selection principles that suit for underground projects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针对青岛土层分布不均匀、杂填土、岩土结合、持力层起伏较大、邻海等复杂地质特点,结合一些大型工程实例,以整体论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内放坡结合止水帷幕、桩锚结合止水帷幕和土钉结合止水帷幕等基坑支护方案,研究了保证岩土结合部位稳定的设计与构造、基坑开挖的控制爆破技术及复杂地质条件下锚杆施工等关键技术,并提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多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案和选择原则,以及包括基坑工程、桩基础、地基处理、混凝土结构工程在内的多项创新技术。
4)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复杂地质
1.
This articl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doption of multi-scheme for solving the difficult issue of anti-slide pile construction under such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s rich ground crevice water on land-slide body with shifting sand, mud and stony soil.
介绍在滑坡体上地下裂隙水丰富、流砂、淤泥、块石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下 ,采用多种特殊施工方案 ,解决抗滑桩施工的难题 ,并利用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造价分析。
5)  geology complicated
地质复杂
6)  geological complexity
地质复杂度
补充资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