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乙烯基氯硅烷
1)  vinylchorosilane
乙烯基氯硅烷
1.
mechanism of hydrolysis of mixed methylvinylchorosilane and dimethyldichorosilane;
乙烯基氯硅烷和甲基氯硅烷混合水解机理研究
2)  vinyltrichlorosilane
乙烯基三氯硅烷
1.
Isobaric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data of vinyltrichlorosilane+toluene binary system was determined at 101.
3 kPa下测定了乙烯基三氯硅烷—甲苯二元体系等压汽液平衡数据,并对乙烯基三氯硅烷的临界性质进行了估算,分别用W ilson、NRTL、M argu les、Van Laar四种模型进行了关联,结果令人满意。
2.
A novel intermediate N,N′-di(1,1-dimethyl-2-vinyldichlorosiloxylethyl) terephthaloyl amide (abbreviated as Ⅲ) in the first preaminolysis step of “Stepwise Coupling Polymerization” was first prepared from vinyltrichlorosilane and N,N′-di(1,1-dimethylethanol)-terephthaloyl amide by acylation reaction,alcoholysis reaction and silicon etherification reaction.
以乙烯基三氯硅烷、N,N′-二(1,1-二甲基乙醇)对苯二甲酰胺为原料,通过酰化、醇解及硅醚化反应合成了一种可用于“逐步偶联聚合方法”反应的偶联中间体,N,N′-二[1,1-二甲基-2-(乙烯基二氯)硅氧基乙基]对苯二甲酰胺(3)。
3.
Isobaric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data of vinyltrichlorosilane + vinyltrimethoxysilane binary system was determined at 101.
3kPa下测定了乙烯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的数据,用间接法推算了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并用基团贡献法计算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临界参数和偏心因子,分别用Wilson、NRTL、Margules、VanLaar四种模型进行了关联,结果令人满意,拟合精度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
3)  vinyldichlorosilane
乙烯基二氯硅烷
4)  vinyl trichlorosilane
乙烯基三氯硅烷
1.
The new"three-proofing"lacquer is formulated with silicone-contained by-product from manufacture of vinyl trichlorosilane.
以生产乙烯基三氯硅烷的含硅副产物为原料合成出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三防漆",既消除了含硅副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alcoholysis of vinyl trichlorosilane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对乙烯基三氯硅烷与乙醇的反应进行了实验和理论(MP2/6-31g(d))的研究。
5)  ethylvinyldichlorosilane
乙基乙烯基二氯硅烷
6)  chlorovinyltrichlorosilane
氯乙烯基三氯硅烷
补充资料:乙烯基氯

国标编号 21037
CAS号 75-01-4
分子式 C2H3Cl;CH2CHCl
分子量 62.50
 
无色具有醚增气味的气体;蒸汽压 346.53kPa/25℃;闪点-78℃/开杯;熔点-159.8℃;沸点13.4℃;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密度:相对密度(水=1)0.91;相对密度(空气=1)2.15;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 4(易燃液体);主要用途:用作塑料原料及用于有机合成,也用作冷冻剂等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毒性表现为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氯乙烯病。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抽搐,甚至造成死亡。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可致红斑、水肿或坏死。
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障碍、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脱屑、湿疹等。本品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氯乙烯是一种刺激物,短时接触低浓度,能刺激眼和皮肤,与其液体接触后由于快速蒸发能引起冻伤。对人体有麻醉作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与轻度酒精中毒相似的症状。吸入量在0.5%以上时,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神不安、不辨方向,暴露于含量达20%~40%的浓度时,可使人产生急性中毒。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对动物和人有致癌作用,为肝血管肉瘤。高浓度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主要取决于吸入剂量。长期少量吸入可引起慢性肝、肾功能异常。为一致癌物。
急性毒性:LD50500mg/kg(大鼠经口);人吸入10.4g/m3×5分钟,无感觉;人吸入15.6g/m3,略有不适;人吸入31.2~41.6g/m3,头昏、羞明、呕吐。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30-40mg/m3蒸气,4小时/天,5个月,20天后见心电图改变,心搏徐缓,心律不齐;4个半月后出现房室传导障碍。7900mg/m3,4小时/天,5天/周,12个月,出现脑、肝、肺、肾病变及肿瘤。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2000ppm(48小时)。微粒体诱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pph。细胞遗传学分析:人Hela细胞10mmol/L。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和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人类致癌物质。人吸入500ppm×4年间隙;大鼠吸入6000ppm×4小时/日(妊娠12~18天)肿瘤和癌。

污染来源:氯乙烯为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作制造聚氯乙烯的单体,也可与醋酸乙烯、丁二烯、丙烯腈、丙烯酸酯类等制成共聚物,制造合成纤维。也用作制造化学品中间体或溶剂以及生产偏氯乙烯、塑料、树脂等。也用于冷藏中作冷冻剂等。

 代谢和降解:进入动物机体内的氯乙烯,小部分代谢成为一种叫S-(α-氯乙基)-半胱氨酸的物质,它具有致突变活性,但很不稳定。由于水解可变成S-(α-羟基乙基)-半胱氨酸,它在大鼠尿中检出,大部分氯乙烯以原形排出。氯乙烯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作为一种烃类,在环境中能参与光化学烟雾反应,与类似的烃分子比较,氯乙烯的反应性属中等。氯乙烯在大气中的氧化产物包括甲醛、甲酸和氯化氢。

 残留与蓄积:通常使用的以聚氯乙烯为基质的聚合物材料,在常温18-22℃可有挥发性成分排出。在炎热和干燥气候条件下,有毒物质(包括氯乙烯)析出量增加。动态观察表明:以聚氯乙烯酯为基质的地板涂层,从其制成放置5-6个月后,仍继续向环境散发出其合成的原料成分(包括氯乙烯)。以聚氯乙烯为基质的制品在食品工业中广泛用作包装材料或容器,在商业销售和食品保存过程中,氯乙烯随时可以逸出而进入食品中。如用聚氯乙烯制造的瓶子长期盛装一般饮料经40天后也有约0.002-0.08mg/kg的氯乙烯从数种饮料中检出。必须指出,氯乙烯扩散的量与仪器的保存时间有关,用聚氯乙烯瓶盛啤酒6年后,啤酒中可检出氯乙烯2mg/kg,盛水后放置1至12个月期间,发现氯乙烯单体转入水中的量约为0.01-0.2mg/L,而在乙醇中为0.365mg/L。发现氯乙烯从聚氯乙烯容器进入花生油的量为0.3-33mg/L,进入醋中为8.4mg/L,进入白兰地酒中为1.6mg/L。在了解聚氯乙烯薄膜中的氯乙烯单体进入乙醇的研究中,经7至30天的观察,未发现氯乙烯单体进入乙醇中。

 迁移转化:工业企业制取,生产和加工聚氯乙烯以及生产聚氯乙烯为基质的各种聚合物的过程中,是氯乙烯析出并进入环境的主要来源,由于以聚氯乙烯为基质的各种聚合材料中,含有未参加聚合反应的氯乙烯单体,它在暴露过程中可逸出而进入环境。经胃给动物含有300mg/kg氯乙烯的大豆油,4小时后,92%的氯乙烯通过各种途径被排出体外,可见随水和食物一起摄入的低剂量的氯乙烯,在体内停留时间是短暂的,因而大部分氯乙烯均来不及转化形成代谢物。但在生产条件下,长期吸入高浓度氯乙烯空气的人员,在他们的血液中蓄积了相当可观的氯乙烯并形成代谢物,从而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这种在血液中的蓄积和代谢,其时间出比前者长得多,后果也要严重得多。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燃烧或无抑制剂时可发生剧烈聚合。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来源 类别
气相色谱法 HJ/T34-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
气相色谱法 《水质分析大全》张宏陶等主编 水质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色谱/质谱法 美国EPA524.2方法 水质

5.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 mg/m3
中国(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①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36(表2);65(表1)
②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0.77~16(表2) ;0.91~190(表1)
三级1.2~25(表2) ;1.4~29(表1)
③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mg/m3)
0.040(表2);0.050(表1)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 0.002mg/L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005mg/L
空气中嗅觉阈浓度 10.1~20.3ppm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