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系统生物学
1)  systems biology
系统生物学
1.
Application of systems biology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系统生物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2.
Physiology and genomics: toward systems biology;
生理学与基因组学:走向系统生物学(英文)
3.
Application of systems biology and information medicine to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系统生物学和信息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中的应用
2)  system biology
系统生物学
1.
Promoting Psychosomatic Medicine Development by System Biology
系统生物学将会促进心身医学的发展
2.
Methodology of System Biology based on systemic theory provides the update thought and approach for the study of life activity through the unitary way but multi- subject.
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系统思想之上的,它以整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为研究生命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以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模拟相关的生命活动,以期从系统水平研究、理解和阐明生物学系统。
3.
System biology which is a new field in life science and representing the future of biology in 21st century,has endless potential in medical practice.
系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具有无限的潜力,将对基础医学研究、临床研究及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影响。
3)  systematic biology
系统生物学
1.
The author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ystematic biology with mo.
对自 15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回顾 ,阐明还原论是研究存在的科学 ,而涌现论则是生成的观点 ,科学的态度是把还原论和整体论结合起来 ,指出系统生物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 ,以及数学建模的方法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趋势 ,而“证”的研究正好和这个处于科学前沿、综合程度很强的系统生物学理论相结合 ,将几十年来用还原论方法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用生物数学方法进行系统整合 ,将再次把“证”的研究推向科学前
2.
High content screening(HCS) analysis is an advanced technique in the era of systematic biology,which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changes of cell with live,dynamic,and multiparametric characters.
药物高内涵筛选分析是系统生物学时代的一项领先技术,具有活体、动态、多指标的综合特点,能够全面反映细胞组学的整体变化,非常适用于中药的复杂成分组成和多靶点作用途径的研究。
3.
Recently,based on the dynamic,intervention and multi-layer integration requirement of systematic biology,the common rule of aging was found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the whole genomic transcription level,the metabolic level and the single ageing signaling pathway level.
近年按照系统生物学的动态、干预、多层面整合的要求,在全基因组转录水平、代谢组和单个衰老相关信号通路3个不同层面揭示衰老在不同层面的共同规律;揭示出基因的时空关联随着衰老进程逐渐弱化;并且中药淫羊藿总黄酮能有效改善衰老在上述两方面的系统改变。
4)  biosystematics [英][baiəu,sisti'mætiks]  [美][,baɪo,sɪstə'mætɪks]
生物系统学
1.
Import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ies of biosystematics, bionomics, vector relationships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mosquitoes.
新中国成立 5 0年以来 ,在疟疾等蚊媒病防治和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下 ,我国蚊虫研究受到极大重视 ,生物系统学、生态习性、媒介关系以及综合治理等研究 ,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为我国蚊类研究的持续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The knowledge of biosystematics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nature monitoring and conservation.
生物系统学的知识是自然监测和保护的基础。
5)  Systems Biomedicine
系统生物医学
1.
Systems Biomedicine-The Convergence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系统生物医学:中西医学研究的汇聚
6)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计算系统生物学
补充资料:孙云铸—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
孙云铸(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孙云铸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清末中过秀才,民国时期又攻读法律,并从事工商业,思想务实、开明,这为孙云铸从小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提供了家庭环境。1910年他来到南京上中学,并于1914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转为本科,学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为该系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他留校做助教,同时兼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前往德国哈勒大学学习,并于192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孙云铸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前往欧美考察,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以后,他担任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抗日战争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50年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担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出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身为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之一,孙云铸在古生物和地层学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曾享有“孙寒武”的美名。

三叶虫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出现,它历经整个古生代的漫长生物发展过程,在2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灭绝,是节肢动物门的一个纲。它是古生代,特别是寒武纪留下的大量对鉴定和研究地层地质年代很有价值的“标准化石”。在广泛的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孙云铸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空白。他在1924发表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和1931年发表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以及1935年发表的《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这3部研究三叶虫的学术专著,再加上相关的学术论文,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孙云铸所著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作为《中国古生物志》的第1号第4册出版的,它不仅是我国学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他的论文和专著中,分析和研究了三叶虫化石数十个属,100多个种。孙云铸发现、描述和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其中属于晚寒武世的新属12个,新种53个,且全部是标准化石,特别是方头虫、蒿里山虫和长山虫均为上寒武凤山阶和长山阶的标准带化石。上述研究工作,使他对我国晚寒武世三叶虫化石和地层分布作了详尽而透彻的论述。

在考察和研究三叶虫的同时,孙云铸还研究了寒武纪地层学,尤其是生物地层学,在发表的《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的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我国寒武纪的顶、底界及内部的界线,并第一次提出了寒武系的地层系统。

1949年后,孙云铸在三叶虫古生物学和寒武纪地层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理论突破。50年代在《寒武纪下界问题》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他指出我国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存在不整合问题,寒武系内产三叶虫等明显的化石,应列为古生界的第一系;中国的寒武纪海侵是由南向北推进的,因而寒武系的下界应为馒头页岩与景儿峪灰岩之间。60年代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这篇重要的论文中强调,由于寒武系含有显著的生物化石群,所以古生物界的底界应为寒武系的底界,并指出按中国实际情况将古生界分为三个系。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生涯中,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三叶虫和寒武纪地层的科考、分析和论证上,先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建立的阶名、化石带绝大部分为地质学界所继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