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高煤级煤
1)  high rank coal
高煤级煤
1.
This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clue for setting up a new development base of high rank coal seams in China.
本文介绍了贵州织纳煤田五轮山矿区的地质背景、煤储层特征以及煤层气资源与分布情况,通过初步调查发现,贵州织纳煤田五轮山矿区煤层气基本地质条件与晋城地区具有一定可比性,这为形成我国新的高煤级煤煤层气开发基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2.
Through X ray diffraction(XRD) analysis of high rank Carboniferous period coal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foreland basin of Dabie Orogenic Belt in the eastern China,the evolution character of XRD parameters of high rank coals and the effecting factors are studied.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前陆盆地石炭纪含煤岩系高煤级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 ,探讨了高煤级煤基本结构单元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high-rank coal
高煤级煤
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turing degree,abundance and type of organic matt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of high-rank coal in Jincheng has been expounded.
通过对晋城高煤级煤的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丰度和有机类型的分析, 阐明了本区高煤级煤的有机质特征。
2.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proxina and ultimate analyses of vitrains in the high-rank coals from the West-northern Henan, their macromolocular structures and true density were calculated,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was made on the coalified pattern and geological causes.
依据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数据,利用统计结构方法,求得了豫西主要高煤级煤矿区太原组与山西组镜煤的大分子结构参数及真密度,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了有机元素及结构参数的煤化作用规律及其地质原因。
3.
Through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 analysis of high-rank coal samples from the Carboniferous coal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foreland basin of Dabie orogenic belt in the eastern China,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omatic structures of coals of different metamorphism types and the effecting factors are studied.
通过对大别造山带前陆盆地石炭纪含煤岩系高煤级煤的电子顺磁共振分析,探讨了不同变质类型煤的芳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extrahigh rank coal
特高煤级煤
4)  high-rank coal
高级煤<地>
5)  chinley coal
高级烟煤
6)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高煤级煤储层
补充资料:中国煤级分布
      不同煤化阶段煤在中国的分布。在地质时代上,中国晚古生代以中、高煤级煤占较大比例,尚未发现褐煤;中生代虽有褐煤,但以低、中煤级烟煤为主,并有高煤级烟煤以至无烟煤;第三纪不仅有褐煤,而且也有低煤级烟煤。在地区的分布上,北纬38°以北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以褐煤和低、中煤级烟煤为主;北纬38°以南的华北地区产各煤级烟煤和无烟煤;西南地区主要是中、高煤级烟煤赋存地区,而东南地区则以高煤级烟煤和无烟煤占优势。
  
  中国煤级分布的特点是大多数煤经历了 3个演化阶段形成的。由于中国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多沉积地于台稳定阶段,除少数地区外,沉积幅度不大。部分中新生代含煤岩系虽沉积于地台活化阶段,但多数聚煤区的沉降幅度也不大,所以各地质时代煤的上覆岩系一般厚度不大。经过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的第一演化阶段,煤级大部分偏低,如华北晚古生代深成变质煤一般不超过肥气煤阶段,中生代深成变质煤通常可达长焰煤阶段,新生代煤基本上仍处于褐煤阶段。
  
  煤演化的第二阶段虽仍继续经受着深成变质作用,但中生代岩浆活动起更大的作用,特别是燕山期岩浆的侵入活动,使得一部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深成变质煤又经受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叠加,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大小不一,包括中、高变质煤的多煤级变质带。燕山期岩浆活动不仅强烈,波及面广,而且有多期多次活动的特点。就全国范围来说,南方强于北方,东部强于西部。北纬38°以北以低煤级煤为主,东南地区高煤级煤占主导地位,其他地区则为中、高煤级煤为主的多煤级变质带。由于燕山期岩浆侵入及其引起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而造成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煤级分带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带规律。包括低、中、高多煤级的变质带自北而南沿以下 5个主要东西构造带断续分布;沿北纬41°附近,北纬37°~38°,北纬35°~36°,沿北纬27°~28°和沿南岭纬向带断续分布。另一个导致多煤级变质带断续分布的岩浆侵入方向为北东向,主要的有沿太行山东麓断裂、密山-郯庐断裂、丽水-海丰等大型断裂。而喜马拉雅期的岩浆侵入活动较弱,只有少量第三纪褐煤受其影响变质为烟煤,如辽宁抚顺、黑龙江依兰、西藏南木林和云南剑川等地。
  
  由于成煤期后,特别是燕山运动后,大部分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含煤岩系被抬升接近地表,煤的变质作用经历第三演化阶段。深成变质虽仍在进行,但影响不大,主要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改造,奠定了中国煤变质带分布的格局。例如,大致沿北纬37°~38°的多煤级变质带原来是横贯全国断续分布的,西起新疆英吉沙、莎车,东经南疆东部的且末,青海大柴旦与江仓、热水,甘肃九条岭、古浪,宁夏中卫、中宁和韦州,山西临县、太原西山到阳泉,但再向东,由于嫩江-紫荆关断裂的右旋活动,将东部原来分布在北纬37°~38°之间的河北邯邢、山东济东、淄博和坊子等煤田向南推移了约 100公里(大致相当纬度1度的距离),移到了北纬36°~37°之间。
  
  中国各时代煤的煤级分布是 3个演化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以深成变质为主的第一演化阶段主要形成不超过肥气煤阶段的低煤级烟煤与褐煤;第二演化阶段由于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叠加弥补了深成变质作用的不足,形成了大量中、高煤级的重要工业用煤;第三演化阶段使多煤级变质带的分布更加复杂化。
  
  

参考书目
   杨起:中国煤变质研究,《地球科学》,Vol.14,No.4,198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