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槲皮素钼配合物
1)  quercetin-molybdenum complex
槲皮素钼配合物
2)  Complex of quercetin and Molybdenum
槲皮素-钼配合物
3)  quercetin complex
槲皮素配合物
4)  complex chromium(Ⅲ)-quercetin
槲皮素铬配合物
5)  quercetin–Cu complex
槲皮素铜配合物
6)  quercetin-Zinc complex
槲皮素-锌(Ⅱ)配合物
1.
The scavenging activity of DPPH radical,hydroxyl radical,superoxide anion radical and alkane radical by quercetin-Zinc complex were tested in vitro and compared with V_c and BHT.
为改善槲皮素的水溶性,将其制成锌(Ⅱ)配合物,测定了槲皮素-锌(Ⅱ)配合物对四种自由基——DPPH·、·OH自由基、O_2~-·自由基以及烷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同V_C、BHT进行了比较。
补充资料:槲皮
【通用名称】
槲皮
【其他名称】
槲皮 (《唐本草》)
【异名】
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来源】
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
【植物形态】
槲树(《纲目》),又名:朴樕(《诗经》),槲樕(《尔雅》郭璞注),金鸡树、大叶栎(《纲目》),槲栎、大叶柞、柞栎。 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直径达1米许。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阔倒卵形至倒卵状楔形,长10~20厘米,亦有达30厘米者,宽6~13厘米或较宽,边缘具4~10对深波状齿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时楔形,先端钝,上面深绿色,初有短柔毛,后无毛,下面有灰绵毛及星状毛;侧脉4~10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6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大,杯状,包围坚果1/2,鳞片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棕红色,薄,向外反卷。坚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生于山地阳坡成疏林。分布全国大部地区。 本植物的叶(槲叶)、种子(槲实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
树皮含鞣质3.70~14.44%。壳斗含鞣质3.41~5.13%。
【性味】
《唐本草》:"味苦。"
【功用主治】
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 ①《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②《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③《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选方】
①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榉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导之。(《补缺肘后方》) ③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洗了则敷膏。(《肘后方》赤龙皮汤) ④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崔氏纂要方》) 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 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干姜散) 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纲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