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埋地钢质管道
1)  Buried steel pipeline
埋地钢质管道
1.
Research on Integrity Assessment System of Corrosion Protection for Buried Steel Pipeline;
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综合评价系统研究
2.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external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 in oil filed is proposed based upon specific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conditions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in Daqing Oil Field.
通过对管中电流法、近间距管对地电位测量法和直流电位梯度法等常用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蚀检测方法的实际应用,对不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大庆油田埋地钢质管道腐蚀与防护状况,提出了油田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蚀状况综合评价方法。
3.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ypes of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SCC)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 are described,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ypical accident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CC on pipeline are summarized,and the precau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阐述了埋地钢质管道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因素和类型,总结了国内外典型的管道应力腐蚀开裂事故和研究状况,提出了预防措施。
2)  buried steel pipelines
埋地钢质管道
1.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Methodology of Safety Quality for Protective Coating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城市埋地钢质管道外覆盖层安全质量状况分级问题的探讨
2.
The importance of sacrificial anode and cathodic protection are illustrated,by analyzing the corrosion of the buried steel pipelines.
通过对埋地钢质管道在土壤中的腐蚀情况分析,阐述了牺牲阳极以保护阴极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牺牲阳极法保护阴极的计算及安装方法。
3.
The cathodic protection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and design procedures are described.
文章简述了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及其设计步骤,强调了保护电流密度的正确选择对阴极保护设计的重要影响,列举了几种常用的电流密度确定方法,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比较。
3)  buried steel pipe
埋地钢管道
1.
Aseismic analysis method for buried steel pipe crossing fault;
跨断层埋地钢管道抗震计算方法研究
4)  underground steel gas pipeline
埋地钢质燃气管道
5)  buried steel pipe
埋地钢管
1.
The buried steel pipelines are subject to severe corrosion because of the complex soil environment.
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性 ,使埋地钢管受到严重腐蚀 ,其中微电池腐蚀作用主要影响均匀腐蚀速率 ,大电池腐蚀作用则主要影响局部和点蚀速率。
6)  buried steel pipeline
埋地钢管
1.
Applying the method of fuzzy mathematics,the assessment indexes of soil corrosivity are assigned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the model of fuzzy assessment matrix is established,and the 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il corrosion strength along buried steel pipeline are carried out.
利用模糊数学分析的方法,将土壤的腐蚀性评价指标根据其特性进行赋值,建立模糊评价矩阵模型,对埋地钢管沿线土壤的腐蚀强度进行评价和分类。
2.
The external wall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 us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urban gas will be corroded chemically and electrochemically because of the reasons of the soil.
用于输送城市煤气的埋地钢管道的外壁会因土壤的原因产生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3.
Due to geological hazards, the buried steel pipeline could be suspended resulted from the falling down or sweeping away of soil under it.
在地质灾害作用下,埋地钢管下方的土壤下陷或流失会造成管道悬空,这给管道长期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补充资料:地 质 学

                地 质 学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演化过程,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到天文变化的影响。地球的各个圈层均在不断演变,约在35亿年前,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作为一种地质营力,时时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开始有人类出现。地球成为人类栖身之所,衣食之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制造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观察、研究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对地球的现状、历史和将来建立起科学的系统认识,是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
 人类对地球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地球具有1.083×10(立方公里这样庞大的体积,人类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地球的表层和局部;那些发生在地球上的地质作用过程可以长达千百万年乃至亿万年,无论是个人或整个人类,都难以重复验证;这些地质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点。因此,只有人类的认识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建立起对地球总体的科学认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质学,是19世纪30~40年代才形成的。到20世纪,以地球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和范围进行研究的学科,除地质学外,地理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都发展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球科学体系。地质学是其中起骨干作用的基础学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取得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扩大地质学的研究深度、范围和服务领域,已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质学发展的总趋势。
 本文根据地质学已取得的成果,对它的研究对象、特点、学科体系、发展简史和趋势,作概要介绍,详细的内容由本卷各有关条目分别阐述。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各方面。
 地球的内外圈层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其核心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称为地核,其半径长约3400余公里。在地核之外,为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厚薄不一的地壳,已知最厚处达75公里,最薄处仅 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约35公里。(见彩图[地球体]地球体、[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构造
 地核的内层(内核)为固体,或认为是因受压力强大〔(3.33~3.67)× 10(帕〕、原子壳层已破坏的超固态体;外层因弹性横波不能通过而被解释为具有液体的性质,还推测有电流在其中运动,被认为是地球磁场的本源,外层的厚度约为2220公里。
 地幔下部为含有较多的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质固体物质。地幔上部成分与橄榄岩大致相当,其与地壳相接部分和地壳均具有刚硬的性质,合称为岩石圈,厚约 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为一层具有塑性、可以缓慢流动、厚约100公里的软流圈。
 地壳表面的海洋、湖沼、河流等水体,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4%。呈液态的地表水与冻结在两极地区及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层是大气圈。大气质量的99.999%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空间以内,并且主要集中于高度不超过16公里的近地面的空中,成分以氮和氧为主。离地面越远,大气越稀薄,大气成分也有变化。到1000公里上下,变成以氧为主;2400公里上下,变成以氦为主;再往外,主要是氢的微粒。在100公里左右以上,大气逐渐不能保持分子状态,而以带电粒子的形态出现,其稀薄的程度超过人造的真空。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控制,形成一个能够阻挡来自太阳及宇宙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冲击的磁层。
 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圈通过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气体的溶解、挥发等方式互相渗透和影响。固体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气和水活动的场所。岩石圈的物质也不断运动并通过火山喷发等形式进入水圈和大气圈。生物生存在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的交接带,形成一个不连续的生物圈。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地球的质量为5.976×10(克,其中大气圈的质量占不到百万分之一,水圈则仅占千分之一左右,但它们对岩石圈特别是对人类的影响极大。地球的这些圈层,是由于组成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地球上任何质点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两种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气和水,并对它们的运动产生影响。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划分出来的;各圈层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的不同决定着速度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化学成分的差异。
 矿物和岩石 在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铁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为氧(30%)、硅(15%)、镁(13%)等。就地壳计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为硅(28%)、铝(8%)、铁(6%)、镁(4%)等,共92种元素。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为单质,它们的天然产出即为矿物。
 矿物具有确定的或在一定范围变化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组成矿物的元素,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重复排列,具有自己的结构,成为晶体。晶体的外部形态在外界条件适合,得到正常发育时,表现为规则的几何多面体,但很多时候没有条件形成这样规则的外貌。还有少量矿物没有结晶,为非晶质。
 矿物在地壳中常成集合体产出,这种集合体可以由一种也可以由多种矿物组成,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岩石。
 地球上的矿物已知有3300多种。在岩石中常见的矿物只有20多种,其中又以长石、石英、辉石、闪石、云母、橄榄石、方解石、磁铁矿和粘土矿物为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铁矿外,它们的化学成分都以二氧化硅为主,石英全为二氧化硅组成,其余则均为硅酸盐矿物。
 由硅酸盐熔浆(岩浆)凝结而成的火成岩(或称岩浆岩)构成了地壳的主体,按体积和重量计都最多。但在地面最常见到的则是沉积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坏后,又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在地球表面(大陆或海洋)的低凹部位沉积,经过压实、胶结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层状构造特征的岩石。在地壳中,在大大高于地表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岩石的结构、构造或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不同于火成岩或沉积岩的变质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类别。火成岩中玄武岩、花岗岩类岩石是地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岩石,是构成大陆的主要岩类。形成时代最早的花岗岩年龄达39亿年,而玄武岩则是构成海洋所覆盖的地壳的主要物质,现今各大洋底上的玄武岩均较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