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桄榔淀粉
1)  Arenga pinnota amylum
桄榔淀粉
2)  Arenga pinnata(Wurmb) Merr flour
桄榔粉
1.
Determination of Cadmium in Arenga pinnata(Wurmb) Merr flour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 absorption spectometry
干法灰化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桄榔粉中痕量镉
3)  Arenga pinnata
桄榔
1.
Rich protease, nemed arengain, is discovered from the fruits of Arenga pinnata.
在桄榔属的Arenga pinnata的果实中,发现了丰富的蛋白水解酶。
4)  arengain
桄榔蛋白酶
5)  kittool fiber
假桄榔纤维
6)  Areca catechu pollen
槟榔花粉
1.
HPLC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brassinolide in Areca catechu pollen.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槟榔花粉中芸苔素内酯的含量。
补充资料:汉调桄桄
      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属梆子腔系。因它的唱、白吐字归韵以汉水流域群众的语音为基础,并采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桄、桄"的响声,故名"汉调桄桄"。又因其为秦腔别支,所以也叫"南路秦腔"。
  
  据老艺人相传,大约明代万历年间,秦腔传入汉中地区,在洋县江坝一带有秦腔名班祁家班赶庙会,唱会戏的情况。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洋县一带出现了本地的秦腔班和艺人,他们在演唱中,吸收民间曲调,掺入当地语音,遂使秦腔发生变化,演变为汉调桄桄。加之汉中毗连四川、湖北,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与川戏(主要指弹戏,即盖板子)、汉二簧交流,使新兴的汉调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溶入了川戏、汉二簧柔和婉转的长处,使自己具有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得以迅速发展。自光绪年间以来,汉中一带有三秦班、五福班等 40 多个戏班,演出活动遍及陕南、川北、鄂北、陇东,如"戏状元"名丑王庚子,曾享名陇东10余县;青衣杨桂芳、花旦李伍凤等也活跃于川北广元及成都周围,对地方戏曲的艺术交流起了促进作用。
  
  汉调桄桄的唱腔板路有二流、慢板、尖板等多种,又有软、硬、快、慢之分。"软"即苦音,"硬"即欢音。曲调色彩相异,前者适宜表达悲凉的感情,后者擅长表达欢快的情绪。快、慢则指在同一板式中仍有速度上的变化,如二流又分快二流、慢二流,前者紧凑,后者沉稳。在演唱方法上与今之西安秦腔也有所不同,特别是旦行,多用假声,或由真声转假声,艺人称为"老少配"。伴奏乐队分文、武场。武场为打击乐。文场有盖板二弦、板胡、京胡、月琴、三弦、二胡等;早期以盖板二弦为主奏乐器,琴筒较粗,用桐木板盖筒口,琴杆较短,弦用皮弦,琴弓宽、硬,演奏时乐师手指套铁制"梢子"按弦,发音清脆嘹亮,夜深人静,可隔山听戏。至1919年前后,始改由板胡为主奏乐器,但仍用皮弦,乐师手指仍戴铁制"梢子",音色较前柔和。
  
  汉调桄桄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由于历经军阀混战、国民党反动统治迫害,以及汉中一带连遭灾荒,致使仅有的兆庆、隆庆、同乐、聚乐、协和 5个班社迫于生计相继解散。1949年后,剧种得以恢复,1951年成立南郑县新民剧社,现为南郑县桄桄剧团。当时幸存的知名老艺人只有青衣杨桂芳,老旦程海清,大净马忠福、华天堂,丑脚杜文书,须生王伍太、刘太祥,小生孙太正等。陕西省文化局曾组织人力挖掘传统剧目,据统计存目有700多个。1955~1961年记录的老艺人"腹本"有300余种。其中有兄弟剧种已经失传或残缺的剧目,如《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面理》等10余本。汉调桄桄也曾演出过现代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