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西佛碱
1)  Schiff base
西佛碱
1.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Triazole-including Schiff Base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y Fluorescence Method
三氮唑类西佛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2.
membered Schiff base macrocycles (4a, 4b) incorporating two furan units as ring constituents were synthesized by template condensation of 2,2-bis (5-formyl-2-furyl) alkane (1a, 1b) and triethylenetetramine in the presence of Ba(ClO_4)_2 in ethanol at room temperature, followed by removal of the barium ion with saturated sodium sulfate solution.
在Ba(ClO4) 2 存在下 ,用 2 ,2 - ( 5 -甲酰基 - 2 -呋喃基 )烷 ( 1a ,1b)与三乙烯四胺模板缩合 ,接着用饱和硫酸钠溶液脱钡离子 ,合成了含二个呋喃环系的 1 9-元西佛碱大环化合物 ( 4a ,4b) 新型含四个呋喃环系的 2 6-元西佛碱大环 ( 2a ,2b ,3a,3b) ,通过 2 ,2 - ( 5 -甲酰基 - 2 -呋喃基 )烷 ( 1a,1b)与乙二胺或邻苯二胺由非模板法直接合成 ,产率
3.
Two 2,4-dihydroxybenzeneacetone Schiff bases(2a,2b) were synthesiezed and their structure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IR, 1HNM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以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制备芳香酮 ,再与不同的芳胺反应 ,合成了两个 2 ,4 -苯乙酮西佛碱
2)  Manganese Schiff base
西佛碱锰
3)  poly (schiff base)
聚西佛碱
4)  silyl-Schiff base
含硅西佛碱
1.
This thesis reported the synthesis of eight new silyl-Schiff base through the reactions of aldehyde and amine.
介绍了含硅西佛碱的合成,制备了 8 种含硅西佛碱
5)  eletrophilic odclition
亲核加成、西佛碱
6)  SaIcomine
钻西佛碱络合物
补充资料:熊佛西(1900~1965)
      中国戏剧教育家、作家。"五四"以后,中国新兴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原名熊福禧,笔名戏子,江西省丰城县罐村人。1900年12月 4日生于小商家庭。1965年10月26日在上海逝世。熊佛西于1920年考入燕京大学,主攻教育,兼学文学。不久,结识沈雁冰、郑振铎,加入民众戏剧社,提倡学校戏剧运动。1922年,他的第一部剧本集《青春的悲哀》出版。此集概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的精神面貌,对话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在青年学生中演出很有吸引力。燕京大学毕业后,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戏剧,192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戏剧人才。1927年艺专戏剧系被撤销。翌年,艺专改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恢复戏剧系,仍任主任。
  
  这一期间,熊佛西还出版了《佛西论剧》和《写作原理》,从戏剧艺术的本质和发展,悲剧、喜剧等的形成和变迁以及西洋戏剧的源流,结合中国戏曲的特点,对戏剧的结构、观众的心理、综合艺术的理解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借鉴西洋演剧经验,发展中国新兴话剧事业起到启蒙作用。较早的剧作有《一片爱国心》,写女学生亚男不惜和生母(日本人)决裂,坚决反对在家门口挂太阳旗的故事。北伐军进入北京后,熊佛西的不少作品以近似荒诞的笔法对当时社会上的丑恶事物加以揭露和嘲讽,如《蟋蟀》、《偶家》、《一对近视眼》等。
  
  
  1932~1937年,熊佛西去河北定县参加并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所办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写剧的题材和笔法都有所改变,如《屠户》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放"印子钱"剥削穷人的孔屠户形象;《过渡》揭露了土豪劣绅,描写了被剥削农民与他的斗争。
  
  熊佛西还两次在北平组织业余剧人演出《屠户》与《赛金花》,都遭到禁演。抗战爆发后,熊佛西到长沙主持"抗战剧团"工作,将《过渡》改编为《后防》,在长沙、武汉公演。在演出处理上打破了幕线,使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他还改编演出了旧作《儿童世界》,在成都的公园和街头表演。这样一出大型街头剧的出现,在中国新兴话剧史上是少见的。
  
  1938年秋,成都成立了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熊佛西任校长。学校还附设"表证剧团"和农村巡回演出队深入农村。在课程安排方面,从"戏剧概论"入门,进而深入编剧、 导演、表演、舞美、 戏剧美学研究等,使学生能系统地受到全面教育。在熊佛西主持下,全校师生大多倾向进步,民主空气活跃。
  
  1941年初,省立剧校被解散,熊佛西到重庆就任中央青年剧社社长,改编导演杨村彬剧作《秦良玉》。不久到广西桂林,创刊《文学创作》,还参加了1944年在广西桂林举行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活动。
  
  1947年,熊佛西经与田汉、洪深等磋商后,就任上海市立戏剧实验学校校长,邀请欧阳予倩、洪深、曹禺、黄佐临等来校授课。他坚持实践观点,长期举办"星期演剧",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拒不交出被反动当局追捕的学生。1948年末,被邀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剧影协会筹备小组,为迎接解放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改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之后又改为"上海戏剧学院",熊佛西担任院长直到逝世。他还写作了《上海滩的春天》,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并译成俄文在苏联发表。
  
  
  熊佛西长时期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戏剧青年,对中国戏剧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