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掺杂钨丝
1)  doped tungsten wire
掺杂钨丝
1.
Effect of heating tempertur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doped tungsten wire;
加热温度对掺杂钨丝再结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ensile strength of doped tungsten wire is analysed under a establishe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tensile strength of finished wire upon its wire_wound performance is analysed also.
研究分析了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 ,掺杂钨丝抗拉强度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成品丝材抗拉强度对其绕丝性能的影响。
3.
The doped tungsten wire manufactured by non acid washing process of blue tungsten can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ag value and consistent property,but also reduce the manufacturing cost and achieve the good economic benefits.
科学分析并研究掺杂钨生产理论 ,充分利用蓝钨掺杂优点 ,在加强工艺改进及管理的基础上 ,采用蓝钨不酸洗工艺生产得到的掺杂钨丝不仅可以保证掺杂钨丝的高温性能及一致性能 ,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  doped tungsten powder
掺杂钨粉
1.
It shows that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can slow the doped tungsten powder's reductive rate and it takes more time for doped tungsten powder with rare earth to split than those without.
利用中止还原的方法,研究了稀土元素对掺杂钨粉还原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
3)  doped blue tungsten
掺杂蓝钨
4)  Doped Tungsten
掺杂钨
5)  W-doped
钨掺杂
1.
Study on ferroelectric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W-doped CaBi_4Ti_4O_(15)-based ceramics;
钨掺杂CaBi_4Ti_4O_(15)基陶瓷的介电和铁电性能研究
2.
Nonlinear Electric Transport Character of Blue Bronze and W-doped Alloy Sample;
铷蓝青铜及其钨掺杂样品的非线性电输运性质
6)  α-Al_2O_3 doped with tungsten impurity
钨掺杂α-Al_2O_3
补充资料:掺杂钨丝生产


掺杂钨丝生产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doped tunsten wire

  纳(T.Millner)在1931年将这种改进的不下垂效应称为“GK效应”。 接杂钨丝生产工艺掺杂钨丝的生产工序冗长,包括钨冶炼、粉末冶金制坯和塑性加工几个主要阶段。以仲钨酸按为原料生产掺杂钨丝的工艺流程见图。 仁聆口 篱黔〕 ,厂 氢还原 酶 森 弄 霖 } 再结晶退火 旋。妥轧制 南 蕊 石嘛; 厂赢勤 掺杂钨丝生产工艺流程简图 钨坯的制备生产钨丝所用坯条通常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它包括氧化钨的制备、掺杂、钨粉的制取、酸洗、压型与烧结等过程。 氧化钨的制备掺杂钨丝的生产通常选用仲钨酸按(APT)为原料。从钨精矿制取仲钨酸馁除了传统的经典工艺外,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开展了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的研究,中国在70年代也采用了这些工艺,从而简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钨的回收率。工业上制备氧化钨有两种方法:(l)在500一800℃的温度下焙烧仲钨酸按制得黄色的三氧化钨;(2)在400一600C温度下于还原性气氛中将仲钨酸按还原成蓝色氧化钨。蓝色氧化钨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统一的分子式,其主要相组成是钱钨青铜(ATB)和wO2.。,其次是W03,在较高温度的还原气氛中还会出现碳丝被锹丝和钮丝所取代,但由于05、Ta熔点较低,因而工作温度和光效低。1903年,根据杰司特(A.Just)和汉纳门(F.Hannaman)的专利,匈牙利首次制造出钨灯丝。它是将碳丝在含有自由氢的钨的卤氧化物蒸汽中通过电流加热到高温,使碳完全被钨置换。这样制得的白炽灯丝或多或少地含有碳,不仅脆性相当严重,而且灯泡在使用时,灯丝不断致密化,因而灯丝的电参数会发生变化。1904年,杰司特和汉纳门认识到了碳对脆性的影响,采用无碳的粘结剂与钨的化合物混合,再挤压成丝,然后在氢中加热还原成金属。这种方法制得的钨丝非常脆,但由于它的光效要好得多,还是取代了碳丝、饿丝和担丝用于制作灯泡。 上述这些方法都不能制备细钨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