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运移期次
1)  stage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运移期次
1.
The oil and gas maturity, stages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upper and lower petroleum systems of Gaoyou Sag in Subei Basin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occurrence, phase types and fluorescence of organic inclusion and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synchronous saltwater inclusion.
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相态类型、荧光及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等资料研究了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熟度、油气运移期次;通过有机包裹体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对上、下两套含油气系统的油源及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利用有机包裹体中的生物标记物参数对SN地区的下含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及成藏机理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含氮化合物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从而为该区油气运聚提供了更直接的微观证据和研究手段。
2)  petroleum migration times
油气运移期次
1.
Study on petroleum migration times using reservoir petrology;
利用储层岩石学研究油气运移期次
3)  secondary migration
二次运移
1.
Dynamic conditions of Mesozoic petroleum secondary migration,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动力条件
2.
Petroleum secondary migration pathway in Mesozoic period,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二次运移通道研究
3.
3-D and 3-phase model for secondary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三维三相烃类二次运移模型
4)  primary migration
初次运移
1.
Solvent swelling: A new technique for oil primary migration;
溶胀——研究石油初次运移的新途径
2.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hydrocarbon primary migration by mudstone compaction dynamic analysis;
泥岩压实动态分析法定量评价石油初次运移
5)  secondary migration
再次运移
1.
The crude oil in the oil reservoir was cracked into natural gas while secondary migration occurred and the gas reservoir formed in the late-formed anticline belt.
经过燕山及喜山运动,川东狭长形的背斜带,取代了古隆起带,油藏中的原油被裂解成天然气,同时发生再次运移,而在新形成的背斜带中聚集成气藏。
6)  remigration [,ri:mai'ɡreiʃən]
再次运移
1.
To Energetically Research forJurassic Oilfields in Qaidam Basin-for commemorating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remigration theory"by CHEN Ben.;
大力寻找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田——纪念陈贲首次论证油气再次运移
2.
The phenomenon of hydrocarbon remigration during oil-gas accumulation was described firstly by geologist Chen Ben,followed by geologists Pan Zhong-xiang and Baots who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hydrocarbon remigration in China's petroliferous basins,by Mr.
在油气藏形成中油气再次运移现象,最早由陈贲于1963年描述,后来又经石油地质界先辈潘钟祥、包茨倡导,安作相先生著文多篇论证了这一概念,油气再次运移现象在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都有存在。
补充资料: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沿油气运移通道或进入储集岩层以后的各种运移。它包括:油气在储集岩层中的运移,油气沿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以及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运移。二次运移是油气运移的第二个阶段,是初次运移的继续。
  
  地表的油气显示,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油、气、水在圈闭中按比重分异和自然界存在的差异聚集规律,都证明了二次运移的存在。同时也说明:①油气的二次运移主要是以游离相态进行;②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油气本身在水介质中的浮力;③在水介质中运移的连续油(气)体两端的毛细管压力差是二次运移的阻力;④水动力对二次运移有影响,当水流方向与运移方向一致时成为动力,反之则成为阻力。
  
  运移机制  根据浮力、毛细管阻力和水动力在二次运移中的作用和影响,R.R.伯格(1975)建立了方程
  
  
  
  式中 Z0为石油能够运移的临界高度,沿储集层顶面往上倾方向运移时可根据地层倾角换算为长度;ρ0、 ρW分别为地下的油、水密度;rt、 rp分别为储集岩层的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假设储集岩为各向均质体);g为重力加速度;dh/dx为储集岩层的水势面梯度;X为连续油体的水平投影长度;σ 为地下油水界面张力。只要将方程中的σ 换成地下气水界面张力,把ρ0换成地下天然气的密度ρg,即可求得天然气运移的临界高度或长度。伯格方程加深了人们对二次运移机理的认识,可以说该方程就是二次运移模式的核心部分。
  
  石油和天然气在以浮力为主的驱动下,其运移方向的总趋势是沿阻力最小途径由高势区向低势区,直到遇遮挡而形成聚集,或者散失于地表形成油气苗。在沉积盆地中,生油地区一般位于凹陷最深处,而与之相邻的斜坡和隆起是二次运移的指向地带。尤其是那些长期继承发育、保存条件较好的隆起更为有利。
  
  运移方向  石油和天然气在岩层中运移一般要产生5种分异作用:①吸附分异;②渗滤分异;③重力分异;④水溶解度的分异;⑤扩散分异。因此,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那些分子小的、轻的、极性低的和水溶解度大的成分,则可较自由地通过。这种分异效应造成石油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胶质、沥青质、卟啉及钒镍等重金属减少,轻组分相对增多;在烃类成分上,烷烃相对增多、芳烃相对减少;烷烃中低分子烃相对增多,高分子烃相对减少。反映到物理性质上,为石油比重变轻,颜色变淡,粘度变小。如果当石油运移至近地表或与浅处地下水接触时,氧化作用占优势可使石油的胶状物质增加,轻组分相对减少;环烷烃增加,烷烃和芳香烃相对减少,比重和粘度也随之加大。石油运移的指标还有:碳同位素 13C/12C的比值随运移距离的加大而降低;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 (5β-C27)/(5α -C27)、(5β-C28)/(5α -C28)、 (5β-C29)/(5α -C29)的比值随运移距离的加大而增高。此外,根据原油中的孢粉组合有时也能判断石油运移的方向。
  
  运移的通道和距离  二次运移的主要通道有储集层的连通孔隙和裂隙、断层以及不整合面(见不整合)。储集层的连通孔隙和裂隙是油气进行二次运移的基本通道。断层有时起通道作用,有时起圈闭作用。断层作为通道时有两种情况:横穿断层面的运移;沿断层面的运移。横穿断层面的运移,主要取决于断层两侧岩层的对置状况和断层面本身的渗透性。如果断层面两侧为储集性好的砂岩对置,而且断层面渗透性好,油气就会发生横穿断层面的运移。沿断层面运移比较复杂,至少要有 3个先决条件:①断层面必须具有较高的渗透率;②沿断层面上下必须具有流体流动的势梯度;③断层两侧地层的渗透率要比断层面低。不整合面也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一般认为不整合面起侧向运移的通道作用。如果不整合面之上为细粒泥质岩层盖覆,其下为孔隙性渗透性好的地层,则常形成新生古储的潜山型油气藏。
  
  二次运移的距离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二次运移的距离主要取决于运移通道的情况,即取决于储集层延续性、断层作为通道以及不整合面的区域性分布等。因此,在岩性比较稳定的海相地层中,油气运移的距离一般比陆相地层要大。
  
  断陷盆地中二次运移的一般规律是:在陡坡一侧,油气主要沿一两条主断层垂向运移;在缓坡一侧,油气则沿多条断层组成阶梯状运移。
  
  

参考书目
   陈发景、田世澄主编:《压实与油气运移》,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
   R.E.Chapman,Petroleum Geology,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Amsterdam, Oxford, New York,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