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秋里塔格构造带
1)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秋里塔格构造带
1.
Segmentation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秋里塔格构造带油气聚集分段性及成因机制
2)  The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秋里塔格构造带
1.
The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situated in the front of the Kuqa fold-and-thrust belt,with a regional structural position being sandwiched in between the generating-drainage center of the Triassic-Jurassic source rocks in the Kuqa Depression and the front belt of the North Tarim Rise.
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逆冲带前锋 ,区域构造位置介于库车坳陷三叠 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中心与塔北前缘隆起带之间 ,第三系广泛分布两套膏盐岩层 ,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和复杂的构造样式 ,石油地质条件非常优越。
3)  the western Qiulitage tectonic belt
西秋里塔格构造带
1.
To analyz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ern Qiulitage tectonic belt in Mesozoic-Cenozoic,two profiles across the western Qiulitage tectonic belt are restored according to balanced section theory,and BasinMod-1D software of PRA company is used to analyz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wo wells which are in the western Qiulitage tectonic belt.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2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中的2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未发生构造沉降,一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白垩纪早中期发生构造沉降,白垩纪末期库车拗陷整体发生抬升剥蚀,古近纪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的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强度较弱,苏维依组-康村组沉积期的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强度逐渐增大,到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活动最强烈。
4)  The eastern Qiultag structural belt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1.
The eastern Qiultag structural belt,which was on the southern edge of Kuqa foreland basin,has occurred tense tectonic compression and subsidence during Cenozoic.
秋里塔格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南缘,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挤压和构造沉降。
5)  Qiulitag anticline zone
秋里塔格褶皱带
1.
Properties of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related to hydrocarbon traps in Qiulitag anticline zone of Kuqa Depression;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褶皱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与油气圈闭
6)  Qiulitage
秋里塔格
补充资料:余秋里(1914~1999)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江西省吉安县坪里村人。1929年参加当地农民暴动和儒林区赤卫大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赤卫大队分队长、中队长。1931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起,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红军学校第四分校连政治指导员、第 2军团团政治委员。曾参加湘赣苏区、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长征中,率部担任第2军团前卫,在贵州威宁县则章坝掩护全军团西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仍坚持北上,后因伤势恶化,截去左臂。1936年到陕北,后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 120师干部大队政治委员、支队政治委员、第 358旅团政治委员和旅政治部主任。曾率部在冀中地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并参与创建晋绥军区第 6军分区(宁武、岢岚一带)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第 358旅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保卫延安、解放西北的重要战役。1947年冬,曾运用诉苦和三查方法领导全旅新式整军运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1949年后,任青海军区和军副政治委员、西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参加并组织大庆油田的开发工作。1964年起,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1982年任国务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8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曾当选为中共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88年 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