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赤潮微生物
1)  microorganisms of red tide
赤潮微生物
1.
Experiment of killing the microorganisms of red tide using hydroxyl radicals in the shore of Jiaozhou gulf;
胶州湾近岸海上杀灭赤潮微生物试验
2)  red tide organisms
赤潮生物
1.
FZT(the zeolite carrying copper) as an algaecide to kill and control the red tide organisms was stadied.
研究了沸石载铜(FZT)作为除藻剂对赤潮生物的灭杀和控制作用。
2.
An investigation on red tide organisms and eutrophication was made on Zhujiang estuary from Feb.
从珠江口水域鉴定出26种赤潮生物,分析了赤潮生物的季节更替现象,讨论赤潮生物与温度、盐度、营养盐的关系。
3)  red tide plankton
赤潮生物
1.
Phytoplankton and red tide plankton in the waters near Nanji Archipelago;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
2.
Distribution of red tide plankton community in Zhejiang coastal water in summer,2006
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赤潮生物群落分布
3.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phytoplankton from 2002 to 2004,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d tide plankton was described along the south coastal 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
4)  harmful algae
赤潮生物
1.
Research on technique and automatic analysis system of harmful algae;
近海赤潮生物全自动分析系统研究
2.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in the artificial identification of harmful algae,the advantage of the autofluorescent nature of harmful algae is employed in an automatic recognition system presented in the paper,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double-spectrum.
为克服人工识别赤潮生物的困难,利用赤潮生物在一定的激发光下可以产生荧光的特性,采用基于赤潮生物的双光谱技术,研制了赤潮生物自动识别系统。
3.
The micro-image of the harmful algae was analyzed automatic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image analysis method.
为克服人工识别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时的困难,基于图像分析法对赤潮生物图像进行自动分析。
5)  red tide organism
赤潮生物
1.
27 species of red tide organism were found, including Bacillaris paradoxa and Skeletonema costatum , etc.
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27种,主要种类有奇异棍形藻和中肋骨条藻等。
6)  HAB alga
赤潮生物
1.
HAB alga nearby Changjiang Estuary;
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赤潮生物
2.
This paper the changing of HAB alga in red tide was studi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growth and danger was described,which will be the basis on forecasting for red tide.
2006年5月至8月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共发生3次赤潮,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分别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异弯藻-海洋卡盾藻(Heterosigma akashiwo- Chattonelta marin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
补充资料:氨基酸发酵微生物
      发酵生产氨基酸的微生物。1950年发现了大肠肝菌能分泌少量的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以及加入过量的铵盐可增加氨基酸积累量的现象。1957年,日本的木下祝郎等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L-谷氨酸发酵取得成功。不久,利用该菌的突变株又发酵生产了L-赖氨酸、L-鸟氨酸和L-缬氨酸等。中国于 1958年开始研究L-谷氨酸,随后分别报道了酮戊二酸短杆菌2990-6的L-谷氨酸发酵及其代谢的研究结果。1965年把北京棒状杆菌ASI299和钝齿棒状杆菌ASI542先后应用于L-谷氨酸发酵的工业生产,接着在选育其他氨基酸的优良菌株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氨基酸发酵工业。
  
  近20种氨基酸均可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但是,微生物的细胞具有代谢自动调节系统,使氨基酸不能过量积累。如果要在培养基中大量积累氨基酸,就必须解除或突破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机制。氨基酸发酵就是人为控制这种机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野生菌株,控制其胞膜通透性,使之有利于分泌大量L-谷氨酸,这也是获得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优良菌株的重要途径。其次通过对产L-谷氨酸菌株的人工诱变,选育产氨基酸的各种突变株,是获得其他氨基酸发酵微生物优良菌株的有效方法。
  
  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的优良菌株多在棒状杆菌属、微杆菌属、节杆菌属和短杆菌属中。具有下述共同特性:①细胞形态为短杆至棒状;②无鞭毛,不运动;③不形成芽孢;④革兰氏阳性;⑤要求生物素(利用石蜡为碳源的要求硫胺素);⑥在通气培养条件下产生大量L-谷氨酸。此外,其他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中的一些属种也有产L-谷氨酸的菌株,但产酸率较低。
  
  产其他氨基酸的微生物,主要是对上述产L-谷氨酸的优良菌株进行人工诱变后选育出的各种突变株:①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发酵生产氨基酸的关键是限制某种反馈抑制物或阻遏物的量,以解除代谢调节机制而有利于代谢中间体或最终产物的过量积累。因此,不同氨基酸缺陷型生长在含有限量的所要求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往往能产生和积累大量某种氨基酸。例如,L-赖氨酸的生产菌株多采用高丝氨酸缺陷型突变株,而精氨酸缺陷型突变株往往产生鸟氨酸或瓜氨酸等;②调节突变株。采用调节突变株发酵生产氨基酸是成功的工艺之一,因为这类突变株一旦对氨基酸结构类似物具备了抗性之后,其正常代谢调节机制即被解除,因而能够积累大量的相应的氨基酸;③营养缺陷型与抗反馈调节多重突变株。采用这类多重突变株对提高某些氨基酸的发酵产率有明显的效果。例如,生产L-精氨酸、L-色氨酸、L-苯丙氨酸、L-酪氨酸、L-白氨酸和L-苏氨酸等就常采用多重突变株。
  
  此外,还可利用添加前体物和酶转化法生产氨基酸。特别是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在获得或改造氨基酸发酵微生物高产菌株方面,出现了可喜的进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