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邻菲罗啉桥联多胺配体
1)  phenanthroline-bridging polyamine ligand
邻菲罗啉桥联多胺配体
2)  phenanthroline-bridging polyamine
邻菲罗林桥联多胺
1.
DFT studies on phenanthroline-bridging polyamine;
邻菲罗林桥联多胺的密度泛函研究
3)  phenanthroline ligand
邻菲罗啉配体
4)  1,10-Phenanthroline
邻菲罗啉
1.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lid Ternary Complexes Eu with L-Glutamic Acid and 1,10-Phenanthroline;
稀土(铕)-谷氨酸-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
2.
The complex Eu(Sal)2(phen)2(NO3) was synthesized with Eu(NO3)3, salicylic acid and 1,10-phenanthroline as raw materials.
用硝酸铕、水杨酸与邻菲罗啉为原料合成了配合物Eu(Sal)2(phen)2(NO3),考察了配体用量和溶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3.
The activity on anti-O_2~- of novel 1,10-phenanthroline bridged polyamine ligands and their complexes were studied.
采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研究了新型邻菲罗啉桥联多胺配体及其配合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测试的所有配体及 Cu~(2+)、Zn~(2+)、Ni~(2+)、Co~(2+)配合物都能使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降低,其中以配合物 ZnLA 的效果最好。
5)  phenanthroline [fi'nænθrəli:n]
邻菲罗啉
1.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Phenanthroline Derivatives;
邻菲罗啉系列衍生物的表征及分析
2.
Study on Double Carbonylation of Benzyl Chloride to Phenylpyruvic Acid by CoCl_2-1,10-Phenanthroline Catalytic System;
氯化钴/邻菲罗啉催化氯苄双羰化合成苯丙酮酸的研究
3.
Determination of Nickel Based on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Phenanthroline;
邻菲罗啉荧光猝灭法测定镍
6)  o-phenanthroline
邻菲罗啉
1.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mico iron in copper sulfate with o-phenanthroline by catalytic reduction of CuⅠ;
铜Ⅰ催化还原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铜中微量铁
2.
Ternary coordination compounds of heavy rare earth with acetylsalicylic acid and O-phenanthroline;
重稀土离子同乙酰水杨酸和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的研究
3.
Synthesis of Ternary Solid Complexes of Cinnamic Acid-o-Phenanthroline-Rare Earth;
肉桂酸-邻菲罗啉-稀土三元固体配合物的合成
补充资料:《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
Mahābhārata

   印度古代史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
    作者和成书年代  这部大史诗的作者,印度传统的说法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毗耶娑也在作品中出现。史诗叙述,他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后来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种接代,生下了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但他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斗争的全过程  。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他创作了这部史诗。但对毗耶娑的传说已无可考证。
   
   

《摩诃婆罗多》中的一个场景

《摩诃婆罗多》中的一个场景


   
   《 摩诃婆罗多 》书名的意思是“ 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史诗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的手写本流传下来。印度浦那版的精校本根据所有写本整理校勘,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此外还有南印度传本的校刊本。
    主要情节  史诗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现代精校本则为8万多颂。全诗分作18篇:《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最后附有一部《诃利世系》,有时作为第19篇,其实是另一部独立著作。全诗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婆罗多族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权的斗争。
   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由般度继位。持国有百子,长子难敌,为俱卢族;般度有五子,长子坚战,为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执政。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继位人。但难敌不服,企图夺位,纷争从此开始。难敌设计一座易燃的紫胶宫,让坚战五兄弟去住,阴谋纵火烧死他们。五兄弟幸免于难,流亡森林。持国召回他们,分给一半国土。般度族在自己国土上建都天帝城,政绩显赫。难敌心生妒忌,又设计掷骰子赌博的骗局,让坚战赌输,交出国土,五兄弟流亡森林12年,并在第13年隐姓埋名,充当仆役。13年期满后,五兄弟要求归还被占国土,难敌拒不答应。于是,双方各自争取盟友,准备战争。最后,双方在俱卢之野开战,连续打了18天,结果难敌全军覆没,坚战继承王位。
   
   

《摩诃婆罗多》插图:黑公主受辱

《摩诃婆罗多》插图:黑公主受辱


   
   以上是史诗的中心故事,约只占全诗篇幅一半。围绕中心故事,穿插进大量神话传统和寓言故事。如插话《那罗传》写古代国王那罗受恶神捉弄,输掉国土,又在流亡中与妻子离散,最后历尽艰险,夫妻团圆,收回国土;《莎维德丽传》写古代妇女莎维德丽凭自己的忠贞和智慧,赢得阎摩王的恩惠,使丈夫死而复生。除这类文学性插话,史诗还包含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理论性插入成分,最有名的是宗教哲学长诗《薄伽梵歌》,长期被印度教奉为圣典。正是由于这种包罗万象的特点,《摩诃婆罗多》可以说是一部以英雄史诗为核心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思想内容  史诗所写的故事不是一般的王族内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的斗争,是弱小对强暴、受侮辱损害者对加侮辱损害者、遭遇流放迫害因而接近人民的贵族对高踞王位骄横残暴的贵族的斗争。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坚战公正、谦恭、仁慈,而难敌贪婪、傲慢、残忍。难敌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连俱卢族内一些长辈也同情和袒护般度族。史诗表现了人民在乱世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由暴虐的君主统一天下的愿望。当然,史诗也是忠于现实的,它描写每逢大战关键时刻,般度族都是在黑天支持下采用诡计取胜的,因而使他们减却光彩。这说明作者对统治者的认识是清醒的,并未违背生活真实而一味进行美化。
   贯穿史诗的是法的哲学思想体系。“法”是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秩序,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法和非法规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思想利用史诗故事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最后幸存的般度族长子坚战解释为是法的化身和胜利。当然,这是很牵强的。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对当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已被译成印度现代一些主要语言和英、法、德、俄语乃至爪哇语。汉语只有摘译和缩译,未有全译本。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