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负离子渗硫
1)  negative-ion-sulfurizing
负离子渗硫
2)  ion sulphurizing
离子渗硫
1.
In the process of ion sulphurizing,the ion sulphurized layer is formed through aggradation of sulphide produced on stainless stee.
对7A52铝合金及45钢表面活性屏离子渗硫层的制备及形貌结构进行了研究。
2.
The ion sulphurizing technology,including its basic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its history,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have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对离子渗硫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发展历史及现状和发展方向作了综合评述。
3.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tudy o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ion nitrocarburizing ion sulphurizing of W18Cr4V steel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 layer with nitride and sulphide is obtained in surface of W18Cr4V steel by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ion nitrocarburizing and sulphurizing The compound layer greatly improves the wear resistance of W18Cr4V stee
本文研究了W18Cr4V钢的离子氮碳共渗-离子渗硫复合处理工艺。
3)  ion sulfurization
离子渗硫
1.
Sulfide layer was made on the surface of high speed steel (W6Mo5Cr4V2) by means of low temperature ion sulfurization.
采用低温离子渗硫工艺在 W6 Mo5 Cr4 V2高速钢表面制备了硫化物固体润滑层 ,在 MM- 2 0 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渗硫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干摩擦试验研究 ,用原子力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渗层表面、截面、磨面的形貌及成分 ,用 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渗硫层相结构 。
2.
High speed steel, die steel, and plain carbon steel were sulfurized by means of low temperature ion sulfurization process, allowing the formation of sulfide layers mainly composed of FeS with a thickness of 10μm.
采用低温离子渗硫技术处理高速钢、模具钢和45#钢3种材料,使其表面形成以FeS为主、厚约10μm、由纳米级球状颗粒组成的固体润滑渗硫层,并采用QP-1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这3种钢表面渗硫层在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渗硫层截面、磨损表面形貌及相结构,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了磨痕表面边界润滑膜的化学状态。
3.
The lubrication wear resistance gradient material is the development of ion sulfurization technology.
从专利、文献的角度分析了离子渗硫技术、设备在冶金、机械等领域的进展和应用情况。
4)  ion sulphurizing layer
离子渗硫层
5)  aryl thiolate ions
硫酚负离子
1.
In CH3CN, fluoroalkyl vinyl iodides react with aryl thiolate ions to give the iodine - substituted products via an elimination - addition mechanism.
在CH_3CN中,β-氟烷基烯基碘与硫酚负离子能发生消除-加成反应生成碘被取代的产物;硫醇负离子及氧负离子对β-氟烷基烯基碘进攻则生成消除产物氟烷基炔烃。
6)  sulfur anions
含硫负离子
补充资料:负离子
      某些中性原子、分子俘获电子后形成的一种带负电荷的系统。中性粒子俘获电子形成负离子的过程,称为附着。
  
  实验已观察到的有等负离子,以及碱金属原子和卤族原子的负离子,但没有发现惰性气体原子的负离子。
  
  有些原子容易形成稳定的负离子,有些则不能,这与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有关。当原子的外电子壳层未被完全填满时,它容易形成负离子。例如氟原子外壳层允许的最大电子数为8,而实际只有7个电子,故有一空位。由于核电荷未被完全屏蔽,附加电子受核电场作用容易进入该空位,所以氟原子容易形成负离子,同时释放能量。通常把原子俘获一个零动能的电子而释放的能量,称为原子的电子亲合势,它也可表为处于基态的中性原子和负离子的能量差,单位为电子伏(eV)。在各种原子中,氯的电子亲合势最大:3.61eV,其次是其他卤族原子:氟、溴和碘分别为3.40、3.36、和3.06eV。碱金属原子锂、钠、钾、铷和铯的电子亲合势最小,分别为0.62、0.55、0.50、0.49和0.47eV。电子亲合势越大,对附加电子束缚得越紧,形成的负离子越稳定。
  
  稳定负离子的能量总比原来原子的能量小。如果碰撞前电子的动能不为零,则形成负离子时释放的能量,等于电子动能与电子亲合势之和。它可能转化为辐射能,或被第三个粒子所吸收而使其动能增加。在分子气体中,也可能使分子离解。
  
  通常定义一个原子在一次碰撞中附着一个电子的几率为附着几率。附着几率随气压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气压较高时,发生能量传给第三粒子的附着过程的可能性更大些。附着几率还随电子速度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速度较大的电子,在原子附近停留时间较短,不易发生附着。
  
  负离子的形成将使气体中的电子数减少。在气体放电中,它对放电的宏观电学特性有重要影响。在技术上,如断路器、高压发生器以及加速器中,常利用电子亲合势较大的气体作为绝缘介质,以减少放电中电离产生的电子数,从而提高气体的绝缘强度。例如,SF6和CCl2-F2等气体的绝缘强度几乎比空气的大2.5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