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滚筒和介质
1)  drum and the media
滚筒和介质
1.
the critical velocity ne=30e Based on these the collision time between the drum and the media is calculated numerically, and the movement is emulated by a computer.
通过对离心磨矿机滚筒及介质运动简化模型的分析研究,建立了其滚筒和介质运动的基本方程式;导出了介质(钢球)脱离滚筒被“抛起”的力学条件,即临界转速ne=30/e。
2)  barreling-medium
滚磨介质
3)  barrel medium
筒棒介质
1.
High quality concentrate is obtained by using new barrel medium and packed flotation machine.
本研究采用新型筒棒介质和充填式浮选机进行磨矿和浮选,收到了良好效果。
4)  dielectric liner
介质筒
5)  mixing drum
拌和机滚筒
6)  affinity matrix
亲和介质
1.
Affinity matrix preparation of CHOM and initial exploration for trypsin purification
CHOM-CT-SiO_2亲和介质的制备及胰蛋白酶的纯化
2.
The effect of salt,pH,temperature and flow rates on endotoxin adsorption for affinity matrix 3 was investigated.
以琼脂糖凝胶为基质,采用不同方法活化后,键合多粘菌素B配基,制备了3种用于内毒素去除的亲和介质。
3.
Two different kinds of affinity matrixes consisting of agarose and nylon 66 micro- filtration membrane for endotoxin removal were developed.
以琼脂糖和尼龙66微孔滤膜为原料,发展了两种用于去除内毒素的不同类型的亲和介质。
补充资料:介质和基底
      包围在生物四周的物质称为介质,如空气和水;支持生物的表面称为基底,如由土壤构成的地表。同一种物质对不同生物可起不同作用,如水对于大多数水生生物是介质,但对某些在水面上行动的小动物却成为基底。另一方面,土壤常被看作地下生物的介质,但实际上这些生物主要是生活在土质的缝隙中,如微生物生活在土壤颗粒的间隙里,而较大的动物则栖息于地穴中,它们的介质实为土内的空气(或水),土质仍为基底。基底并非必然位于最低部位,例如较小的生物可以固着或活动于树上或岩石的向地面,这时基底位于生物的侧方或上方。
  
  生物不能脱离介质和基底而生存,生物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必然要通过介质和基底。以陆地植物为例,空气的透明度影响对阳光的吸收,气温的高低更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以至生存。气态营养得自大气,而气态废物则还之大气。植物所需的水分和矿质营养均取自基底。而且不仅基底承重,介质也提供一定的浮力,当浮力足以抗衡重力时便可使生物悬浮于介质中而不复需要基底,例如水体中悬浮着大量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介质的压力还是重要的生态因子,例如习惯于高水压的深海生物便不能耐受浅层水体中的较低压力。
  
  介质  大多为流体,包括气态的空气和液态的水、血液等。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的氧是一切需氧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而 CO2则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是一种简单的化合物,但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体内各种生理过程,都需要在有水条件下才能进行。有些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常以脊椎动物和人类的血液为生存场所。固体的土壤、堆肥等,对于其中生存的生物来讲,也常被视为是一种介质,但其中生物实际是生存在固体颗粒的缝隙中。在一切介质中最基本的是空气和水。
  
  渗透压  水的含盐量决定它的渗透压,在渗透压不同的各种水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般说在淡水环境中生活的生物,体内的渗透压比其周围高,周围水有进入体内的趋势,必须能不断地将水排出体外。而海洋中则有两种情况:软骨鱼的血液中保留有一定量的尿素(由肾小管重新吸收),使血液浓度略高于海水浓度,所以情况类似于淡水生物;其他大部分鱼类的血液浓度低于海水,因而有失水的危险,它们大量饮海水,然后靠鳃部的特殊泌盐细胞,将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一些既能在淡水中生活,又能在海水中生活的洄游性鱼类,则具有适应环境变迁而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见盐度生态)。
  
  压力  越接近地面,气压越大,在海平面上所测得的气压约为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力)。自海平面而上,大约每升高300米,气压便减少25毫米水银柱。这样在高度接近5000米的西藏高原上,大气压力只有400多一些毫米水银柱,更高的山上人便无法居住。相反,水体中每加深10米,其压力更增加一个大气压。但在 11000米的深海处(1000多大气压)仍存在生物。一般说来,在一定范围内,气压变化不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但水生生物的垂直分布却主要由压力的变化来决定。例如海洋鱼类对水压各有其忍耐的限度,将浅海的鱼放入深海处,则因水压增高而死亡;若将深海鱼移到浅海,它们也不能生存。
  
  浮力和阻力  介质给生物以浮力。某些大型海藻和高等水生植物便利用气囊漂浮在水面。介质还给生物的运动带来阻力,许多鱼类的流线形体型,就是用以减少行进中阻力的一种适应。
  
  风和水流  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是造成空气和水的大范围流动的主要因子,地球上营养物质循环完全是通过大范围的水气流来实现的。例如一切陆地生物所必需的水分便是通过蒸发-气流-降雨来供应的。对于不能移动的植物来说,营养的供应和废物的排除更是处处要依靠介质来运送。再一方面,不少植物的花粉和种子也是靠风和水来传播,如果没有介质的运动,植物将无法广布全世界,这样也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当然介质的运动(如暴风雨)有时也会给生物带来为害。
  
  基底  基底在许多生物的生活中起着支持(一般陆上和底栖生物)、屏蔽(如穴居生物)、提供固着点和营养来源(如植物)等作用。此外,不少生物因色彩和形状与基底相近而得到保护(见生物色现象)。在不同的基底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裸岩上也能生长地衣之类先驱生物,随后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逐渐分解,并形成土壤,同时也相继生长了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的植物。由高等动物的足部结构也可看出对不同基底的适应。在岩面和开阔的土地上生活的动物如虎、羚羊、鸵鸟等,具有细长而健壮的足,足趾数目减少,奔跑能力强;但在松软的沙地、沼泽或雪地上生活的动物,如骆驼、涉禽和雪兔,则足面宽大以免陷入基底。
  
  基底的种类很多。在自然界中,几乎一切固体物体都可作为某种生物的基底。但是最常见的基底是岩石、土壤以及植物的表面。
  
  水域环境中的基底  水面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可当作基底,例如鼓虫可生活在水的上表面,而某些蚊虫的幼虫则附在下表面之下,利用水和空气的界面作为生长的场所。但是水域环境中最主要的基底还是岩石、泥底、沙底、水下建筑物,船的水下部分等。通常由岸边向外延伸,基底类型也在变化,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基底由沙底过渡到泥底,而在深海带基底主要是颗粒细小的淤泥沉积物。基底的不同结构、组成物质的不同稳定程度,及其含有的营养物质的性质和数量等,都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分布。此外,一定性质的基底,往往和一定的水体理化条件及一定的饵料生物的分布(生物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不同的水体基底就形成不同的水生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例如,海洋沿岸的岩石基底,主要附生着丰富的海藻(绿藻、褐藻、红藻)和各种各样的贝类、海葵等无脊椎动物。深海基底多为软淤泥,因而只有那些具有特殊适应性,能够移动而不至闷死的动物,如海参、海胆等。由于水底环境的多样性,不仅光线、温度、溶氧、水流等有差别,基底性质也不同,分布的生物类型极其复杂多样。
  
  生物不仅能选择和适应一定的基底,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周围的基底。例如珊瑚虫的外胚层细胞能分泌外骨骼,结果形成珊瑚礁。某些在岸(桩)或船木上营挖掘生活的水生动物(如船蛆),则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破坏基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为害。
  
  陆地环境中的基底  陆地虽然只占到地表总面积的3/10,但是大部分高等生物都是栖居在陆地上。陆地基底通常包括岩石、碎石、沙砾、沙地和土壤,其中以土壤最为重要,因为所有的陆地动物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土壤相联系(见土壤生态)。土壤是陆生植物(除寄生和附生)的生长基地,是它们的营养和水分的来源。事实上,土壤本身便是生物与矿质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了很大的作用(见微生物生态)。一般说,气候决定着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如降雨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土壤中可溶性矿质的分布,而雨量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又决定了地区中生物的分布,这又间接地影响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布和土壤的团粒结构。因此,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一定的土壤类型孕育着一定的生物组合;反过来说,一定的生物组合又促进一定土壤类型的发展。因此土壤同其上和其中生长的生物实际是在不断地协同进化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