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田间防效
1)  field efficacy
田间防效
1.
grisescens Warren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s of toxicity test and field efficacy.
采取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grisescensnucleopolyhedrovir-us)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
2.
It showed that field efficacy on Spodoptera exiqua is over 80% at dosage of 60 to 120 g/hm2 after 7 days.
测定了新杀虫剂福先对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福先有效剂量为4~8g/667m2时,对玉米和蔬菜田甜菜夜蛾的防效达80%以上,可作为防治甜菜夜蛾的理想药剂。
3.
Efficacy of flufenoxuren 5DC & 1OL,chlorbenzuron 25EC,matrine+cypermethrin 2 4EC,cyromazine 50SP & 10ME to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larvae were determined under field cond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lufenoxuren DC & OL,cyromazine SP & ME had good field efficacy in control of L Sativae  Chlorbenzuron and matrine+cypermethrin wasn t adaptable to control L Sativae alon
测定了 5 %氟虫脲DC、1%氟虫脲OL、2 5 %灭幼脲EC、2 4 %苦参碱·氯氰菊酯EC、5 0 %灭蝇胺SP、10 %灭蝇胺ME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田间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 ,氟虫脲、灭蝇胺可较好地控制美洲斑潜蝇的危害 ,而灭幼脲、苦参碱·氯氰菊酯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效较差 ,不宜单独用于防治美洲斑潜蝇幼
2)  control effect
田间防效
1.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trol effect of 20% Saisentong SC on rice bacteriaI blight.
介绍了20%噻森铜悬浮剂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
3)  Field control effect
田间防效
4)  control efficacy
田间防效
1.
Mass trapping and control efficacy of different synthetic sex pheromones on diamondback moth,Plutella xylostella;
几种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的诱集效果及田间防效
5)  Field control
田间防治
1.
The field control test on Sanshu′an against 5 main pests of leaf vegetable has been d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trol effect of Sanshu′an against spodoptera exigua, prodenia litata, hellula undalis, plutella xylostella and pietis rapae is over 95 percent.
三蔬安对蔬菜叶菜类主要5 种害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三蔬安对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螟、菜青虫的防效均可达95% 以上; 对小菜蛾的防效达85% 以上。
6)  epidemic prevention in the field
田间防疫
1.
The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planting of huanglongbin disease (Citri huanglongbin)free seedlings and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in the field was implemented new non-infected zone of citrus orchard.
实施以采用无病种苗和田间防疫为中心的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技术,在新区两项措施并举,现树龄已9~14年生,仍然健康高产,每hm~2产量达32600kg,田间保持既无黄龙病株,亦无柑桔木虱。
补充资料: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所进行的防护训练。简称"三防"训练。苏军称"化生放"防护训练,美军称 "核生化" 防护训练。目的是提高军队的防护能力,免受或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对人员、牲畜的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物资的破坏。
  
  简史  "三防"训练是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生物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军队对其防护研究和训练的普遍重视,先后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训练。1939年,针对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八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勤务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普遍进行了防生物和防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训练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训练的共同科目,普遍开展了训练。
  
  
  内容和方法 其内容通常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基本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袭的方法,个人和分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地段的行动要求和通过的方法,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方法等。这种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训练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训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使用图表模型、毒剂嗅样盒和模拟化学武器、模拟核爆炸等代用器材进行训练。有时亦可在专用场地进行实毒训练,或利用核武器爆炸试验进行训练。
  
  苏联和美国军队在营一级分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军官,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训练;在团(旅)以上部队设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计划和监督防护训练。苏联在军外训练中,受训人员即进行穿带防毒面具和使用侦察仪器的训练,入伍后的新兵增加防护训练时间和内容,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美军明确规定了单兵在核、生物、化学武器条件下的训练内容,以及生存和基本作业的标准。
  
  发展趋势  随着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出现,速效、高效化学武器的发展,生物战剂传播、扩散方法的改进,增大了杀伤、破坏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因而加强群众性的防护训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将更为各国军队所重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