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苏芸金芽孢杆菌
1)  Bacillus Thuringiensis
苏芸金芽孢杆菌
1.
The H-antigen serotyping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s from warehousing grain dusts in China;
我国粮食粉尘中苏芸金芽孢杆菌的分离及H血清型鉴定
2.
The total DNA fingerprints of 61 Bacillus thuringiensis(B.
用RAPD-PCR扩增到61个标准株、生产用菌株及24个蜡状芽孢杆菌参比菌株的全DNA指纹图,通过计算多态性扩增片段的大小,利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蜡状芽孢杆菌菌株并未形成独立于苏芸金芽孢杆菌的聚群,这是此近缘种DNA分子水平高度同源的新证据。
2)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CB933,2 keto L gulonic
苏芸金芽孢杆菌SCB933,2-酮基-L-古龙酸
3)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erovar. kenyae strains Ag (Btken-Ag)
苏芸金芽孢杆菌肯尼亚亚种Ag株
4)  B. thuringiensis subsp. kenyae
苏芸金芽孢杆菌肯尼亚亚种
5)  Bacillus thuringiensis
苏云金芽孢杆菌
1.
Studies on the Nematicidal Bacillus thuringiensis;
杀线虫苏云金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2.
Optimization of Liquid-state Fermentation for Thermophilic Protease Production by Bacillus thuringiensis FS140;
产耐温蛋白酶苏云金芽孢杆菌FS140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3.
Metabolic kinetic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MB005;
苏云金芽孢杆菌BMB005的代谢动力学
6)  Bacillus thuringiensis
苏芸金杆菌
1.
Research of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苏芸金杆菌代谢特性研究
2.
Effects of β Extra-toxin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on 5 species of Soil Fungi;
苏芸金杆菌β-外毒素对5种土栖真菌的影响
3.
Combination Pathogenicity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to Silkworms;
苏芸金杆菌与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联合致病作用
补充资料:苏芸金杆菌


苏芸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higsaki)将其命名为碎倒杆菌。1911年德国伯利纳(E.Berlin州从德国苏芸金(Thuringia)地方一个面粉厂的地中海粉螟催病幼虫中分离出一株致病芽抱杆菌,1915年定名为苏芸金杆菌。此后世界各国先后从印度谷螟、家蚕、一点谷螟、西伯利亚松毛虫、森林天幕毛虫、大蜡螟、棉红铃虫及其他鳞翅目幼虫分离苏芸金杆菌变种苏芸金杆菌蜡螟变种出与苏芸金杆菌类似的产生伴抱晶体的芽抱杆菌,并被陆续命名为苏芸金杆菌的各个变种(见图)。青木等定名的“碎倒杆菌”也成为苏芸金杆菌的一个变种。 20世纪20年代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曾试用多种虫生细菌防治害虫,而以苏芸金杆菌最有效,法国还生产出苏芸金杆菌制剂“斯普林”(S poreine)。50年代以来,斯坦盛斯(E.A.Steinhaus,1951,1956)等对苏芸金杆菌的利用和制剂商品化进行探讨。汉内(c .L.Hannay,1953)发现这类细菌产生的伴抱晶体对麟翅目幼虫有明显毒效。麦康奈尔(E .McConnell)等1959年发现此菌能产生另一种具杀虫性能的热稳定外毒素。福尔考什(J. Farkas)等(1969)研究了外毒素的结构。这些促进了对苏芸金杆菌的细胞学、生理学、分类学、毒素类型以及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1957年苏芸金杆菌的商品制剂“苏里赛德”(Thuric卜de)在美国问世,苏芸金杆菌的使用范围和面积均有扩大,70年代后渐成为多种麟翅目害虫有效的常规防治措施。 中国于50年代中期引入苏芸金杆菌粉对玉米螟进行防治试验,1959~1961年引入苏芸金变种、蜡螟变种、松毛虫变种,开展对一些鳞翅目害虫的防治试验。1964年以后开始工业生产,试验研究和防治应用逐步扩大。 分类对苏芸金杆菌的分类曾有过分歧,初期曾被列为蜡质杆菌。1954年才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种。苏芸金杆菌种下的分类主要根据生物化学特性、鞭毛抗原血清学反应和酷醉型电泳分析。已知有22个血清型,30多个变种(见表),其中以色列变种用于防治蚊幼虫,粉甲变种用于防治某些鞘翅目幼虫;后4种是中国发现的,武汉变种无鞭毛,无H抗原,但酣酶型和0抗原与蜡螟变种同。 毒素和机制苏芸金杆菌由易感昆虫吞食而致病。菌剂有效成分包括芽抱和产生的毒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