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贫困新生
1)  poor freshmen
贫困新生
1.
Survey on coping style of poor freshmen of college in Yunnan province;
云南省某高校贫困新生应付方式调查
2)  Poor university freshmen
贫困大学新生
1.
Conclusion:Poor university freshmen had formed the spirit of bearing hardships in a poor environment,so th.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贫困大学新生适应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  disadvantaged freshmen
大学贫困新生
1.
In this paper, typical phenomena are identified through interviews and follow-up visits of 82 disadvantaged freshmen with mental disorder of different degrees.
本文对以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筛查出来的82名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大学贫困新生进行了面谈和追踪访问,发现经济压力夹杂在各种生活事件中,增加了大学贫困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难度,贫困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并且性别之间存在差异,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4)  new poverty
新贫困
1.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rural "new poverty";
论“社会排斥”与农村“新贫困”
2.
Thus,such consumption culture has resulted in new poverty in the ethnic community and hindered its development.
这种消费文化在民族社区新贫困的建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动角色,给民族社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5)  ecological poverty
生态贫困
1.
Study on ecological poverty of Gansu province;
甘肃省生态贫困问题研究
2.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ecological poverty meaning that the poverty results from the natural frail environment and other human livings such as unreasonable resource us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structive engineer constructions;analyz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rangibility and degrad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western poverty conditions.
“生态贫困”是由于环境先天脆弱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破坏性的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引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的贫困;分析了西部先天脆弱环境对西部生态贫困区域的形成、分布、人类生存和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出三大生态贫困地区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脆弱的环境因素,其成因机制包括生态环境的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禀赋较差;提出了西北黄土地区实施植被的生态恢复;西南石山地区适宜配合生态经济林的植被恢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及加快城市化步伐;青藏高寒区重点优化资源开发模式、控制人口增长和强化生态文化意识等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建议。
3.
Poverty means a state of unsatisfaction of certain needs, and ecological poverty is one form.
生态贫困是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
6)  poverty student
贫困护生
补充资料: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实施普及义务教育,促进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1995年至2000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实施了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为实施这一工程,中央财政投入39亿元,地方财政配套87亿元,共计126亿元。,一期“工程”实施范围集中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52个贫困县,其中“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有568个。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到2000年底,一期“工程”圆满结束,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了规划目标。“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有:一是加快了中西部地区“两基”进程。到一期“工程”结束,852个项目县中,有428个项目县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二是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通过实施“工程”,共新建项目中小学3842所,改、扩建项目中小学28478所。项目县中小学校舍面积由13000万平方米增加到18800万平方米,增加了5800万平方米;危房比率由10%左右下降到3%以下。购置课桌凳653万套,添置图书1亿多册,配备教学仪器设备近40万台套。三是教师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五年中,共培训中小学教师46.6万人次,培训校长7.22万人次,使项目县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94%,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87.7%,小学、初中校长学历全部达标。四是有力推动了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实施“工程”,项目县学校共减少1.67万所,增加学生32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68人,生师比达到22.7:1;初中在校学生增加了153万人,校均规模达到660人,生师比达到18.2:1。校均规模的扩大,生师比的提高,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到2000年底一期“工程”结束后,全国仍有522个县(旗、团场)尚未“普九”,大约覆盖人口1.24亿。在这些贫困地区实现“普九”目标,任务更艰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十五”期间继续实施第二期“工程”。中央财政投入50亿元,地方财政配套23.6亿元,共计73.6亿元。中央专款的分配向西部地区倾斜,为西部地区安排的资金占到了中央专款的90%以上。二期“工程”把校舍改造和建设继续作为重点的同时,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新增了免费提供教科书、配置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等项目。按照规划,522个项目县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663所(新建4062所、改扩建6601所),其中新建、改扩建小学6928所(新建2431所、改扩建4497所)新建、改扩建初中3735所(新建1631所、改扩建2104所);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约46.7万人次,添置仪器设备1.6万台套,购置课桌凳205万套,新增图书资料2300万册;向110万人次的小学和初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近2万所农村中小学(小学14770所、初中4940所)配备信息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接收设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