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防突变浓度
1)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防突变浓度
1.
Discussion and considerations on the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and mutant selective window;
对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及突变选择窗两概念的探讨与思索
2)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防耐药突变浓度
1.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of fluoroquinolones against ciprofloxac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喹诺酮药物对环丙沙星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
2.
Objective To measure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 of fluoroquinolones for Baumannii acinetobacter and its ciprofloxacin induced mutant strains.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均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其环丙沙星诱导的突变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防耐药突变能力。
3.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of fluoroquinolones to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its ciprofloxacin induced mutant strains.
目的研究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其环丙沙星诱导突变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
3)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防细菌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
1.
AIM: To measur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and 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of fluoroquinolones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ATCC29213,and isogenic mutants of strain ATCC29213 in vitro,MSW and the capacity of fluoroquinolones for restricting the selection of next-step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istant mutants were evaluated.
目的:研究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及其同源耐药突变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细菌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MPC)和突变选择窗(MSW),比较其防耐药变异能力,了解细菌对FQ耐药的发生发展过程。
4)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防耐药变异浓度
1.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of fluoroquinolones for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防耐药变异浓度的测定
2.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of fluorquinolones against klebsiella pneumoniae;
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
3.
Also to combin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and 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with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then provide evidence for new strategies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将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防耐药变异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与药代动力学参数结合,为制定新的抗菌药物用药策略提供依据。
5)  breakthrough concentration
突破浓度
6)  antifreeze concentration
防冻浓度
补充资料: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所进行的防护训练。简称"三防"训练。苏军称"化生放"防护训练,美军称 "核生化" 防护训练。目的是提高军队的防护能力,免受或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对人员、牲畜的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物资的破坏。
  
  简史  "三防"训练是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生物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军队对其防护研究和训练的普遍重视,先后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训练。1939年,针对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八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勤务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普遍进行了防生物和防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训练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训练的共同科目,普遍开展了训练。
  
  
  内容和方法 其内容通常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基本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袭的方法,个人和分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地段的行动要求和通过的方法,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方法等。这种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训练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训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使用图表模型、毒剂嗅样盒和模拟化学武器、模拟核爆炸等代用器材进行训练。有时亦可在专用场地进行实毒训练,或利用核武器爆炸试验进行训练。
  
  苏联和美国军队在营一级分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军官,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训练;在团(旅)以上部队设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计划和监督防护训练。苏联在军外训练中,受训人员即进行穿带防毒面具和使用侦察仪器的训练,入伍后的新兵增加防护训练时间和内容,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美军明确规定了单兵在核、生物、化学武器条件下的训练内容,以及生存和基本作业的标准。
  
  发展趋势  随着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出现,速效、高效化学武器的发展,生物战剂传播、扩散方法的改进,增大了杀伤、破坏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因而加强群众性的防护训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将更为各国军队所重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