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1)  APE/Ref-1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APE/Ref-1 in gastric mucosal epithelial cell lines.
目的研究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APE)的表达状况。
2.
AIM:To determine 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ase(APE/Ref-1) expression and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expression change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不同胃黏膜组织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APE)的表达水平及其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
2)  endonuclease/redox-factor 1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1.
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redox-factor 1 (APE/Ref-1) is a multifunctional protein in the DNA base excision repair (BER) pathway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repairing apurinic/apyrimidinic (AP) sites in DNA.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urinicapyrimidinicendonucleaseredoxfactor1,APERef1)是一种体内分布广泛的多功能蛋白质,通过修复DNA的无嘌呤无嘧啶(apurinicapyrimidinic,AP)部位参与DNA的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ionrepair,BER)。
3)  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redox factor 1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4)  Apurinic/apyrimidimic endonuclase/redox factor-1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5)  apurinic endonuclease/redox factor-1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s of apurinic endonuclease/redox factor-1(APE/Ref-1)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expressions and microvessel density(MVD).
目的探讨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6)  AP endonuc,le,ase
脱嘌呤嘧啶内切核酸酶
补充资料: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简称限制性核酸酶。 这是一类能从DNA分子中间水解磷酸二酯键,从而切断双链DNA的核酸水解酶。它们不同于一般的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它们的切点大多很严格,要求专一的核苷酸顺序──识别顺序。长期以来,难以深入研究的DNA大分子,借此可以切割成特定的小片段来分析。限制性核酸酶的发现,为基因结构、DNA碱基顺序分析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开辟了途径。为此,W.阿尔伯,H.史密斯和D.内森斯三人共同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限制性核酸酶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中都有发现,按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 所谓Ⅰ型的酶要求DNA分子上有特定的识别顺序,但是切点却不在此识别顺序之中,而与之有一定距离。在反应中,它还要求有ATP和S-腺苷甲硫氨酸(SAM)。酶由不同的α,β,γ亚基组成。全酶兼有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和甲基化酶的活性。Ⅲ型的酶与Ⅰ型的酶有相似特征,只是切点距识别顺序距离是严格的。
  
  Ⅱ型的酶,可说是独立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因为,它并不兼有甲基化酶的活性。细胞内可另有独立的甲基化酶。它切断DNA时不需ATP,也不需SAM。它的切点是严格的,而且就在识别顺序之中。Ⅱ型的酶在蛋白质组成上比Ⅰ型、Ⅲ型要简单的多,它只有单一的亚基。以二体或四体发挥作用。
  
  至1988年,从细菌中发现的Ⅱ型的限制性核酸酶已有约850种:下面对Ⅱ型酶作进一步的介绍。常用的限制性核酸酶有EcoRⅠ,HindⅢ,AluⅠ,HaeⅢ等,其命名都以菌种名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字母起头,以菌种属名的字首二个小写字母继后。必要时加上菌株的标志字母,如EcoRⅠ之R或HindⅢ之d。最后,若由此菌株可以得到的限制性核酸酶不止一种,则按Ⅰ,Ⅱ,Ⅲ编号。如:
   EcoRⅠ 来自 Escherichia coli RY13之酶Ⅰ
   HindⅢ 来自 Haemophilius influenzae Rd之酶Ⅲ
   AluⅠ  来自 Arthrobacter luteus 之酶Ⅰ
   HaeⅢ  来自 Haemophilus aegyptius 之酶Ⅲ
  
  
  这些酶的识别顺序多数是4或6个碱基对。有的酶要5或 7个甚至更长的识别顺序。识别顺序短的在DNA分子上出现的几率多,酶可把DNA分子切成较多的小片段。识别顺序长的则往往只切出少数大片段。这些酶切片段统称为限制性片段。 根据不同限制性核酸酶在某DNA分子上的切点分布,可以绘出该DNA分子的"限制性图谱"即"酶切图谱",也称"物理图谱"。限制性图谱可以反映出一个DNA片段或基因结构的基本特征。
  
  这些酶的识别顺序大都具有 180°旋转对称的特征。切点绝大多数都在识别顺序之内。切口有时是平头的,即双链的切点位置相同。如AluⅠ和HaeⅢ。有时切口可带有一个短的单链末端,如EcoRⅠ和HindⅢ。
  这种短的单链末端,称为"粘性末端"。它与对应的单链末端很容易恢复原来的碱基配对,而粘接成双链。这个过程称为"退火"。 通过粘性末端使DNA片段相互连接,非常准确方便,在基因工程中十分有用。
  
  限制性核酸酶的鉴定,常用一些纯的病毒DNA作为标准底物,观察其酶切片段在凝胶电泳中所出现的条带。最常用的标准DNA是λ噬菌体的DNA。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