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蓬莱葛
1)  Gardneria multiflora
蓬莱葛
1.
Lignans from Gardneria multiflora;
蓬莱葛中木脂体类化学成分(英文)
2)  gardneramine
蓬莱葛胺
3)  gardneramine
蓬莱葛明素
4)  Penglai
蓬莱
1.
Study on Gem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ircon from Penglai,Hainan Province;
海南蓬莱锆石的宝石学特征研究
2.
Penglai Mythology" and the Layout of Fairyland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Gardens;
“蓬莱神话”与中日园林仙境布局
3.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ape Wine Industry in Penglai;
蓬莱葡萄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5)  Penglaizhen Formation
蓬莱镇组
1.
Research on Penglaizhen Formation gas reservoir in Luodai gas field and its reserve evaluation;
洛带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储层及储量评价研究
2.
On Geologic Genetic Mode of Low Efficient Gas Reservoirs and Consider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of Penglaizhen Formation in Baimamiao Gas Field in Western Sichuan;
川西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低效气藏地质成因模式及开发思路
3.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Penglaizhen Formation,Upper Jurassic of Baimamiao Gas Field,Western Sichuan;
川西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6)  Penglai crude oil
蓬莱原油
1.
The acid fraction isolated from IBP~350?℃ fraction of Penglai crude oil by using caustic extraction was methylated and then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silica gel chromatography.
通过碱洗方法萃取蓬莱原油初馏点~ 35 0℃馏分中的酸性组分 ,甲酯化后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石油羧酸酯 ,采用IR、GC/MS、FIMS和13 C NMR等方法对石油羧酸酯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研究。
补充资料:蓬莱传说
蓬莱传说
“蓬莱”的由来

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黄金白银为宫阙,珠轩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能长生下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蓬莱”者,“蓬草蒿菜”也。据说,蓬莱这个神山名就是这样来的。实际上,早在秦始皇之前,“蓬莱”作为海上神山的名字就已经传开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蓬莱山在海中”之句;《列子·汤问》亦有“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兴,二曰员娇,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的记载。可见,秦始皇并不享有神山”蓬莱”的发明权。
“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前133)东巡至蓬菜,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信:一、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据清代《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50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蓬莱”作为神山名,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首先叫响的;而作为实实在在的地名,则应当始于汉代。我们姑且相信是汉武帝把神山的名字送给了这方土地,为后人留下无边福泽的吧。
蓬莱阁下的桥


说起蓬莱阁下的桥梁,能引出一连串动人的故事。
蓬莱阁下的水城城墙外有条画河,画河上建有三座给中外游客以美好印象的桥梁:会仙、迎宾、迎仙桥。其中,会仙桥和迎宾桥具现代风格,分别建于1988年和1979年;而迎仙桥则是明朝初年的古桥。有趣的是,这三座桥梁虽然风格面貌迥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座名满天下,传说颇丰的石拱桥——来宾桥。来宾桥坐落在原画河入海日——小海南部画河上,长约8米,为单孔拱式石结构,无扶栏,桥面拱状,由于桥下常泊商船,桥上有各地商客过往,来宾桥由此得名。来宾桥还是唐宋时期联接蓬莱城与丹崖山上海神庙的重要交通要道,是人们登临丹崖山朝拜海神的必由之路。到了北宋嘉佑六年(1061),登州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来宾桥在由宋至明的300多年中受蓬莱仙阁的影响,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康熙十二年〈〈蓬莱县志·仙释》记载,宋代曾有九名神丐在登州落脚。八丐俱瞎,一丐只目,出游时一只眼乞丐在前领路,其余八位一个扶一个肩膀而行,看似迟缓,但若想追赶,快马也追之不及。他们白日行乞于市,夜晚憩息于来宾桥下;常在闹市作“踏路歌”,预昭郡内灾变,“草鞋鞑杖。一路狂唱”。这九位神丐曾在蓬莱城外种植槐、枣、柳、桃,为后人留下了绿荫和果香。后人把这九位神丐称做“一目九仙”;把一目九仙出示天书的来宾桥改名为迎仙桥。
到了明洪武九年(1376)筑备倭城(今水城前身),将画河改为护城河,为方便蓬莱居民、沿海渔民和慕名而来登临蓬莱阁的游客,在备倭城东南角的画河上以来宾桥为原型,建起一座石拱桥。坐名迎仙桥。当时,蓬莱城北只有这座跨越画河的桥梁,由县城去水城登阁,都必须经过这里。清光绪七年(1880)该桥重修,官方称之为“赛画桥”(注:蓬莱城内画河上有桥,名画桥),民间仍沿称迎仙桥。
如今,迎宾桥、会仙桥正以崭新的风姿,古老而美好的桥名在蓬莱阁下每年迎接200万以上的“仙客”,而古老的迎仙桥则作为登州镇境内如今唯一的古桥,仍吸引着不少游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