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哈萨克医典》
1)  Xepagerlik Bayan
《哈萨克医典》
1.
On Xepagerlik Bayan and its Medical Philosophy Thought;
《哈萨克医典》及其医学哲学思想初探
2)  Kazakstan medicine
哈萨克医药学
3)  Kazak traditional medicine
哈萨克族传统医药
1.
The Kazak traditional medicine i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at enhanced by Kazakh people during the long-tim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tellectual proprietary rights accumulated by the creation of life.
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是哈萨克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创造积累的传统医学智力成果的专有权利。
4)  Kazakh [英]['kɑ:'zɑ:k]  [美]['kɑ'zɑk]
哈萨克族
1.
The Prevalence of HPV Infection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Kazakh of Xinjiang Province;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检测
2.
A Survey on Hypertension Knowledge Comprehension among Kazakh Group in South Mountain Pastures of Urumqi;
乌鲁木齐南山牧区哈萨克族人群高血压知识知晓状况调查分析
3.
Additive effects of variants in β_3-adrenergic receptor and PPAR-γ_2 genes on metabolic syndrome and morbid obesity in Xinjiang Kazakh population;
哈萨克族人β_3受体和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_2基因复合变异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5)  Kazak [英]['kɑ:'zɑ:k]  [美]['kɑ'zɑk]
哈萨克族
1.
Expression of c-erbB-2 and p53 protein in tumor tissues of Kazak and Ha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in Xinjiang and its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组织中c-erbB-2、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2.
Compared analysis of 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in peripheral blood leucocyte of Uygur and Kazak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患者白细胞mRNA差异显示比较分析
3.
Comparison of roentgenography cephalometric study on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between Han ethnic and Kazak with normal occlusion in Xinjiang region of China;
新疆地区汉族与哈萨克族正常牙合颅颌骨形态X线头影测量的比较研究
6)  Kazaks
哈萨克族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ln27 Glu polymorphism of β_2-adrenergic receptor gene 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Kazaks of Sinkiang;
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Gln27Glu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2.
On the Changes of the Kazaks in Xinjiang and Kazakhstan toward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清末民初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人口变迁刍议
3.
Population Scale Change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Kazaks in Xinjiang;
新疆哈萨克族人口规模变迁及分布
补充资料:道教医药学
      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与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源流 古时巫、医不分。《世本》有"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的记载。《山海经·大荒西经》谓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上古巫师皆职司巫祝且兼有医识及养生术者,后称神仙方士。他们所掌握的医药知识、养生术和其他方术,尔后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术,神仙方士亦衍化为道士。
  
  东汉中叶,早期道教即以符咒治病为传教的重要手段。《太平经》在阐述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时,就论述了精、气、神三者关系以及真道九首和守一之法,对天地、阴阳、五行、养生、药物、符咒治病等均有论证,强调"救死生之术,不可不详审",开创了"下及庶人奴婢夷狄"的优良医德。魏晋以降,葛洪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他在《抱朴子内篇》的《金丹》、《黄白》、《仙药》、《地真》、《至理》、《微旨》、《释滞》和《杂应》等篇中,概述了东晋以前外丹、行气、服食、守一、房中术等的基本概况。葛洪把"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列为"上功"。他鉴于穷乡僻地,平民有病无医、有方无药之苦,乃考诸家之说,集简便验方百余种,撰《肘后备急方》以救人于死,成为中国第一部急诊手册。齐梁间著名道士陶弘景以其阙漏未尽,又广采博搜,撰《肘后百一方》,使之"上自通人,下达众庶"。他精于医学、药物学,勤于炼丹,撰述丹书和医药、养生著作多种,如《太清诸丹集要》、《服饵方》、《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服食草木杂药法》和《服气导引》等,对外丹、服食、导引、房中术等均有专门论述。唐初杰出的道教医药学家孙思邈,集唐以前医学(包括道教医学)之大成,以行医和修炼闻名于世,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名其书为《备急千金要方》。他亲自采药制药,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秘方,对医学发展有较大贡献,后人尊其为药王。史载其著作有30余种,现仅存《备急千金要方》、《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和《枕中方》等,将道教内修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相结合;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技术领域,并将炼丹术作为制药手段。宋、金、元诸代,随着医学"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士派李杲、养阴派朱震亨)的发展,道教医学在历代行气、导引、胎息的基础上,以炼养阴阳,混合元气,缘参同炉火而发展内丹修炼的理论和实践。道教内丹家将人体比作炉鼎,将体内精、气喻为药物,以神烧炼,掌握运行方法,认为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就能长生。内丹术的发展使道教医学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金元前后六百年中,内丹术成为道教医学的重点。当代已故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通晓内外丹经,著《静功疗养法》、《静功总说》等,指出静功重在"静"而不在"气",古人希图用以"修炼成仙",今人则用以疗病益寿,此说影响较为广泛。
  
  主要内容  道教医学丰富而庞杂,其中与中国传统医学具有共同核心的为服食外丹,作为广义的中国医学的重要内容有导引、调息、辟谷、房中和内丹修炼等养生术;另外还有一些带有神秘的巫医色彩的符、咒、祝、斋等。三者浑然一体,构成了道教医学的特色;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发展过程中,其精华部分对中国医学有很大贡献。
  
  服食和外丹,指服食丹药和草木药。炼制丹药的原料有: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等。外丹术的发展,为医药学积累知识,加深了对铅丹 (Pb3O4)、铅白〔Pb(OH)2·2PbCO3〕、石灰(CaO)、丹砂(HgS)等矿物的产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并对钠硝石(NaNO3)与芒硝(Na2SO4)等形态类似的矿物,有了简易可靠的鉴别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 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两晋以后,采用炼丹方法制作的膏剂大量出现,如五毒神膏、续断膏、丹参膏、蛇衔膏等。中医外科的膏药制剂对治疗疮、疡、痈、疽等具有显著疗效,后遂成为中医外科的主药。现今广泛使用的红升丹、白降丹,以及乾坤一气丹、混元丹、金龟下海丹、毒龙丹等"玄门四大丹",皆由道教医家所传秘法衍化而来。随着服食的发展,草木药逐渐加入丹药烧炼, 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本草药的发展。《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多为草木药服食方。陶弘景《本草经注》汇集药物达 700余种。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分类载药800余种,部分为唐以前本草学所罕见。道教医家的医疗实践为本草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导引、房中之术,据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战国时就作为方士之术而流行于世,后为道教承袭作内丹术并不断丰富,成为道教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陶弘景第一次把中国历史上的导引资料辑录为专集《养性延命录》。方士和道士以内修作为超尘拔俗、登仙升举的途径,从宗教角度解释闭视时眼睛的光感、运气时腹部的热感、入静时躯体的飘浮感,是体内"起火",烧炼成"丹",而有"羽化登仙"之兆。在大量的内丹术著作中,通过对人体的"气、气化、气血、经络"等变化规律的探索,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医疗手段。隋唐时太医署设立按摩师掌教导引之法。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的名著《诸病源候论》在列举病因症候后,还列入导引治疗法,包括自我运气法。唐宋以后的中医理论重"形"而对"气"的研究略有忽视,但是道教的内修理论仍不断发展并得到了医家的重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评价著名道士张紫阳的《八脉经》时认为:"紫阳《八脉经》所载脉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道教医学的内修摄养之术,大多效法自然。知龟鹤之遐寿效其导引以延年,法其食气以辟谷;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兼修诸术,不执一方。认为坚持内修,能返本还元,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增强免疫,以至益智延年。
  
  以符、咒、祝、斋等作为治病方法,是道教医学中带有巫医色彩的一部分,本无益于健康。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医学科学不发达,人们误认疾病的根源是鬼神作祟,故《太平经》在论述医药摄养外,即有"欲治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于丹书吞字"之说。直到明代的《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仍有吞符念咒治疗"尸瘵(肺结核病)的记载,但无医药学上的实际意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