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院前急救医学
1)  medicine of pre-hospital care
院前急救医学
2)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
院前医疗急救
3)  Pre-hospital care
院前急救
1.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the Pre-hospital care and Nursing of the 1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166例脑出血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
2.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of pre-hospital care is a effective method to irst-aid in basic level hospital;
加强院前急救的有效护理是基层急救的有效途径
3.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re-hospital care of 68 cases of acut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68例回顾分析
4)  pre-hospital first aid
院前急救
1.
Realization of remote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in mobile monitoring terminal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院前急救移动监护终端中远程无线数据传输的实现
2.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cautions of the occupational harm among pre-hospital first aid nurses;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现状及防护对策
3.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effect of carrying out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中的实施效果。
5)  first aid
院前急救
1.
Emergency nursing of patients by long-distance trans-hospital treatment in first aid;
长途转诊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
2.
Discussion on first aid by fire police troop;
委任消防部队参与院前急救的措施
3.
Standard the manage of the CME improve the first aid science;
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
6)  first aid outside hospital
院前急救
1.
The procedure nursing of left heart failure patients first aid outside hospital;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程序化护理
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irst aid outside hospita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ALHF).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
补充资料:北京医学院
      中国一所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设在北京。前身是1912年创建的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办初期,只设医学专业。1914年2月成立了人体解剖室。1915年5月设立"诊察所",开始有了门诊。同年8月附设"产婆养成所",1916年设立了女病房和产室。1924年1月学校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校。1927年改名为国立京师大学堂医科。1928年又改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一度停办,后复校,分在两地办学:一为设在西安的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一为设在原址的北平大学医学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两部分合并,改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院。1950年独立建院,1952年正式取名为北京医学院。
  
  北京医学院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初期,广大师生就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1935年,学院师生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了反内战等民主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师生积极参加边疆抗梅病队、治淮工程医疗队、抗美援朝手术队、抗震救灾医疗队、河西走廊医疗队、云南医疗队、西藏阿里医疗队等工作,为新中国医疗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校有医学、牙科、药学3个系,在校学生412人;还设一个附属医院(病床134张),可供200个学生实习。从1912年学校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37年中,共培养毕业生1069人,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中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和教授。
  
  1958年为了使教学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把北京的人民医院、平安医院、建筑工程部职工医院改为学院的附属医院。1959年又建成有600张床位的第三附属医院,加上附属口腔医院,病床增至2600张。1959年最高门诊量达每日9000人次,容纳1500名学生实习。
  
  1983年学校设5个系(7个专业):医学系、基础医学系、卫生系、口腔医学系、药学系。除药学系各专业学制为5年外,其余各系专业均为6年。
  
  1983-1984学年在校学生2143人(包括外国留学生35人),研究生379人。每年还接受进修生约560人。教师有1441人。其中教授56人,副教授310人,讲师768人,助教140人,教员16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4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7年毕业生总数的12倍。学校现有4个附属医院,3个教学医院,1个中级卫生学校和1个系办药厂。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运动医学、药物、口腔医学、血液病、泌尿外科、精神卫生、临床药理、肿瘤、医学教育、儿童少年卫生等13个研究所,还有职业病、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外科肿瘤、成型外科、医院管理等5个独立的研究室。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上有45个科研项目被评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另有45项受到全国卫生系统科学大会表扬。到1982年止,学校取得市级以上的科研成果99项。1977年以来学校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学校实验室拥有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36万余册。(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