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循证正畸学
1)  Evidence-based orthodontics(EBO)
循证正畸学
2)  orthodontics [英][,ɔ:θə'dɔntɪks]  [美]['ɔrθə'dɑntɪks]
正畸学
1.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dental casts in orthodontics;
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在口腔正畸学中的应用
2.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rthodontics;
口腔颌面正畸学——现代口腔正畸学——中国口腔正畸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3.
Evidence of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s of Orthodontics;
正畸学的Cochrane系统评价证据
3)  Orthodontic [英][ɔ:θə'dɔntik]  [美][ɔrθə'dɑntɪk]
正畸学
4)  Orthodontic aesthetics
正畸美学
5)  orthodontics correction
正畸学矫正
6)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循证医学
1.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so dispersing now.
针对目前循证医学电子信息资源比较分散的状况,作者提出了对循证医学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探讨,并初步设计了一个循证医学资源整合的模型,以便为临床医生、医学科研工作者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促进全球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2.
The paper expounds on the necessity of training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thinking in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ature of EBM and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EBM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以循证医学本质为基础,以传统医学与循证医学的根本区别为出发点,探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思维培训的必要性。
3.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in pediatrics,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is teaching mode.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干预在儿科学中的应用,并对此教学模式的效果做出评价。
补充资料:邵循正(1909~1972)
      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909年11月21日(宣统元年十月初九)生。1924年入福州英华书院,1926年入福州协和大学。同年秋入北平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1930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改习历史。所著硕士学位论文《中法越南关系始末》二十余万字,被选刊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论文丛刊。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改习蒙古史。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次年转入德国柏林大学继续研究蒙古史。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为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讲师,讲授蒙古文。"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赴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历史学系专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蒙古史、波斯文和中国近代史诸课。1945年秋应英国文化委员会之聘,与陈寅恪、洪谦、孙毓棠、沈有鼎联袂赴英,任牛津大学访问教授,研究蒙古史。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和鲁文大学作短期讲学。1946年冬归国,回清华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曾于1950学年度内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52~1958年任该所史料编辑室主任。1956年邵循正与翁独健、韩儒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史专家代表赴莫斯科,拟定由蒙、中、苏三国历史学家合作编写《蒙古通史》的研究计划,促进了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邵循正在蒙古史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他熟谙英语、法语,懂德语,稍通意大利语、俄语,学过古波斯文、蒙古文,略知突厥文、女真文、满文,能直接把蒙文资料(《元朝秘史》、波斯文资料(拉施都丁《史集》)、汉文资料(《元史》)和法、德、英等西欧诸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糅合参证,互纠讹误,旁征博引,融会贯通,作了很多史实订正的工作。
  
  邵循正在中国近代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949年以后,他利用其对中外关系的深刻了解,开拓对中国国内政治,特别是中国资产阶级问题的研究。他着重研究洋务派主要人物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研究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的性质和道路;研究出身于洋务派以后发展各异的郑观应、唐廷枢、徐润等。写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为这一问题的研究作出贡献。
  
  邵循正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除《中法越南关系始末》外,与翦伯赞、胡华合著有《中国历史概要》,与陈庆华合著有《中国史纲要》第四册,学术论文已编入《邵循正历史论文集》。
  
  邵循正还主持编辑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两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盛宣怀未刊信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体倍受摧残,仍抱病主持点校《元史》,在劳瘁中于1972年4月27日逝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