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电鳐
1)  Narcine timilei
电鳐
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imal model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 (EAMG) induced with extract from electric organ of Narcine timilei in rats.
目的从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分离乙酰胆碱受体(AChR)免疫大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动物模型。
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ats model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 (EAMG) induced with extract from electric organ of narcine timilei.
目的 从丁(氏)双鳍电鳐的电器官分离乙酰胆碱受体(AChR)免疫大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动物模型。
2)  Torpedinidae
电鳐科
3)  Torpediniformes;electric rays
电鳐目
4)  Torpedo electric organ
电鳐电器官
1.
In this paper,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embrane receptor of Torpedo electric organ and the organophosphorous poisons or reactivators were studied.
本研究对电鳐电器官中的膜受体与神经性毒剂和重活化剂间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5)  batoid
1.
Numerical study of hydrodynamics of typical motion modes in batoid fishes:undulation versus oscillation;
鳐的典型运动方式的水动力学数值研究
6)  sawfish [英]['sɔ:fiʃ]  [美]['sɔ,fɪʃ]
锯鳐
补充资料: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鳐形总目(Batomorpha)即下孔总目(Hypotremata) 鱼类的统称。一类主要栖息于海洋的次要经济鱼类。
  
  形态  体平扁。皮肤光滑或被结刺,有些种类尾部具尾刺,眼和喷水孔背位。上眼缘不游离,无瞬膜或瞬褶。鳃孔腹位。胸鳍前缘与头侧相连成体盘。无臀鳍,眶前软骨连于嗅囊,左右肩带在背面相连,或连于脊柱。雄鱼腹鳍具鳍脚。电鳐目头部两侧有大型发电器官,鳐属尾部有小型发电器官。
  
  分布和种类  鳐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纬55°~北纬80°之间;大多数种类集中在赤道及其两侧,种的数目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绝大多数为底栖海水鱼类,但也有栖息在淡水的。栖息水深为20~1000米,美国太平洋深海鳐的栖息深度可达2200米。中国鳐类区系中有些是北方种,经常生活在黄海及东海北部,并作局部性季节洄游,一般不分布于东海南部。
  
  全世界现有鳐类4目20科50余属,约350种,中国现时有4目17科约28属80余种:①锯鳐目(Pristiformes)。吻平扁狭长,剑状突出,边缘具坚大吻齿。背鳍2个,尾柄粗大,尾鳍发达(图1)。全世界有1科1属约6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各近岸海区以及各大河口,有些亦进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淡水中繁殖。中国产2种。②鳐形目(Rajiformes)。有犁头鳐类(Rhinobatoids)和鳐类(Rajoids)两大类。前者尾柄粗大,尾鳍发达,有4科9属约45种,中国有 4科5属8种;后者腹鳍前部分化为足趾状或腿状构造(图 2)。全世界有 3科10属110余种,中国有 2科3属10余种。③鲼形目(Myliobatiformes)。胸鳍前延伸达吻端,或前部分化为吻鳍或头鳍,尾细长如鞭,上下叶退化或个别种尾部稍粗短,具尾鳍,尾刺有或无。可分为、鲼、牛鼻鲼、蝠鲼 4大类。类(Dasyatoids)胸鳍前部不分化为吻鳍或头鳍,一般无尾鳍,有5科13属90余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少数生活于咸淡水或淡水,中国有4科7属21种。鲼类(Myliobatoids)具吻鳍,有2科4属约14种,中国有2科3属7种。牛鼻鲼类(Rhinopteroids)吻鳍前部分化为二叶,只1科1属约10种;中国有1科1属2种。蝠鲼类(Mobuloids)具头鳍,有1科4属约6~7种,中国有2属3种。④电鳐目 (Torpediniformes)。头侧与胸鳍间具一很发达的卵圆形发电器官,有3科10属近40种,中国有2科5属8种。
  
  生物学特性  大多数鳐类底栖,行动缓慢,主要借胸鳍前后上下波动前进。鲼科、鳐鲼科和蝠鲼科在底层摄食,胸鳍尖突如鸟翼,能在各水层活泼游泳。电鳐类常半埋泥沙中,很少活动,游泳能力颇弱。主要以甲壳类、贝类、蠕虫、头足类以及小鱼等为食物。蝠鲼体庞大,胸鳍间宽度可达6米余,体重逾2吨,主要摄食浮游生物,亦食小型甲壳类和小鱼。如扁科、科、燕科等鳐类尾部具1~4枚毒刺,刺沟内具毒腺,其毒液作用于人体循环系统时可严重损害心肌,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也有不利影响;腹部受刺伤后,严重的20小时内即死亡。因此印度太平洋区的土著居民常把毒刺作为一种武器。鳐属(Raja)的尾部两侧有小型纺锤形发电器官。电鳐目在头侧和胸鳍间有发达的卵圆形发电器官(由肌肉组织变异而来),这在古希腊就已见诸于文字和陶器的图案上。古罗马时还利用电鳐发出的电流治疗风湿病。电鳐在水中发电,电压一般为75~80伏。最高可逾200伏。电鳐的放电有多种作用:足够强的电压和电流既可用来防御敌害,又可作为猎食的手段;当电压降低时,可作为声纳用于定向和探测障碍物;当栖于混浊的泥水口时,释放的电脉冲还可作为鳐类之间通讯联络的信号。鳐类均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锯鳐科、犁头鳐科、团扇鳐科、科、蝠鲼科均为卵胎生。有些母体子宫内壁有绒毛状突起,伸入胎儿喷水孔内,分泌营养物质供胎儿发育用,如燕科、鲼科、牛鼻鲼科、蝠鲼科和电鳐目。鳐科是卵生,卵囊由似甲壳物质和数层纤维构成,四角各有一延长的细丝,借以附着在水底物体上。有吻锯或有尾刺种类的,胎儿出生时,其锯齿和尾刺是柔软的,出生时可不致伤害母体。
  
  生产  鳐类通常不结成大群,大多为底拖网兼捕对象。犁头鳐科和锯鳐科种类肉味鲜美。前者的皮肤干制品称"鱼皮",可烹制佳肴。鳍为优良鱼翅,在中国广东称为"群翅",属名贵海珍品。头侧的半透明组织,干制品叫"鱼骨",浸煮后膨胀,柔软可口。鳐科产量大,常腌制成干,但肉薄味差。科资源丰富,在拖网渔获物中占较大比重,皮含丰富胶质,可用以制作胶片,肝为制油的重要原料,肉可食用。蝠鲼科肉可食用,肝可制油,内脏和骨骼可制鱼粉,经济价值较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