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学
1)  mesenchymal stem cells/cytology
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学
2)  mesenchymal stem cells/embryology
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学
3)  mesenchymal stem cell
间充质干细胞
1.
Effect of human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alpha on mesenchymal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2.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of NOV in dermis multipot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rats;
NOV在真皮来源大鼠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检测
3.
Change of Tau protein dur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ng into neural cells;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4)  Mesenchymal stem cells
间充质干细胞
1.
Protective Effects of rehmannia glutinosa polysaccharides(RP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 Induced Cell Injury in Cultured rat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地黄多糖对过氧化氢损伤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
2.
Rat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be induced into cardiomyocytes in vitro;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实验
3.
Experimenta study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nducted of 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to osteoblasts in vitro;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成骨分化
5)  MSCs
间充质干细胞
1.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BrdU,CFSE and GFP as markers of rat MSCs;
BrdU,CFSE和GFP标记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
2.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hMSCs Isolation,Culture and its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into Osteoblasts;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3.
Function of CGRP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MSCs;
CGRP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研究
6)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间充质干细胞
1.
Objective:To explore oriented migration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rated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transfected with adenovirus vector mediat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Ad-GFP) in scalded rats after delayed fluid resuscitation.
目的:观察携带目的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静脉移植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损伤体内的分布。
2.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exist widely in every part of our body.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广泛于人体各个部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3.
Expressions of nucleostemin gene in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some cancer cells and tumor tissues of SCID nude mouse were investigated.
以分离的人胚胎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6种肿瘤细胞株 ,裸鼠肿瘤和转移瘤组织为实验材料 ,以大鼠心肌组织和人胎盘组织为对照 ,探讨nucleostemin基因的表达情况 。
补充资料:细胞学
细胞学
cytology

   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细胞是组成有机体的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自身又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
    奠基阶段 细胞一词是1667年R.胡克命名的。但当时所看到的是细胞壁所构成的空隙。在细胞学的启蒙时期,先成论的影响持续了100多年  ,阻碍了人们对细胞进一步了解,直到1827年K.M.贝尔发现哺乳类的卵子,才开始对细胞本身进行认真的观察。
   对于研究细胞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是M.J.施莱登和T.A.H.施万。他们于1839年提出了细胞学说。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在1855年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并且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德国动物学家M.J.S.舒尔策在1861年对细胞下了定义:“细胞是一团具有一切生命特征的原生质,细胞核处于其中。”
    形态结构的研究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关于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W.瓦尔代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核中的着色物体正式命名为染色体。德国植物学家W.霍夫迈斯特1867年在植物  ,A.施奈德1873年在动物,分别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间接分裂;德国细胞学家W.弗勒明1882年提出了有丝分裂以代替间接分裂,E.A.施特拉斯布格和其他学者还在植物中观察到减数分裂。
   关于细胞质的研究,远不如细胞核那样透彻。德国生物学家O.赫特维希1875 年就发现了中心体,1895年高尔基发现了并称之为高尔基体的构造,1897年C.本达发现了线粒体。关于细胞质自身了解得更差。虽然有过各种理论,但都未能反映真实情况。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是1888年德国动物学家O.比奇利的蜂窝或泡沫学说。这个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维持的时间最长。1899年加尼耶在研究各类腺体细胞时发现细胞质中含有嗜碱性的呈现动态变化的丝状或棒状的结构,命名为动质。半个世纪之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是真实的细胞质结构,即内质网。H.鲍尔1933年在蚊子的马尔皮基氏管细胞中发现了多线染色体。
   20世纪40年代后  ,电子显微镜得到广泛使用,不仅弄清楚了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纤毛、鞭毛等构造,而且还发现了许多从前未曾看到过的构造如溶酶体、过氧化酶体、核糖体、构成细胞骨架的各种纤维,以及用高压电镜观察到的由1~10 埃粗细的纤维组成的支撑着各种细胞器的微梁系统,特别是看到了细胞的各种膜。发现一个细胞的各部分膜都是相连的,质膜与内质网,内质网与高尔基器或核膜相连,并弄清了核膜与细胞连接等结构。
   在20~30年的时间里,对于细胞质以及细胞器的形态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但在此期间,对细胞核的研究进展不太大。直到70年代,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核小体;此后不久结合生化提取,观察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是以所谓的支架蛋白为核心,DNA纤维由此环状地向四周伸展出去。对于染色质怎样凝集成染色体,尽管有不同的设想,但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还很难判断。
    功能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其他学科的推动,根据各学科的影响大致地可以划分几个阶段,当然这些阶段不可能截然分开。
   ①胚胎学的影 响。对细胞功能,不能像研究结构那样,在一团组织里找一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卵子是研究细胞极为方便的材料。既然用卵子,研究它各部分的作用当然要根据对发育中的影响来判断。这涉及胚胎学问题。早期胚胎学的研究证明细胞核在遗传潜能上是等同的,只是在以后的发育中,通过细胞质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才受到不同的调节。
   对于细胞核的作用也有了充分的估价。当时已认识到各个染色体有质的不同,染色体是有个性的。总括当时的成就,1883年德国胚胎学家W.鲁曾经表达这样的设想:“不仅染色体,而且每一染色体的各个部分,对于决定个体的发育、生理和形态可能都是重要的。”1887年 德国动物学家A.F.L.魏斯曼提出种质的假说。胚胎学的研究还为细胞学提供了重 要的实验方法,这就是组织培养。到今天,不仅是研究活细胞的各方面,甚至对许多其他学科来讲也是必不可缺的技术。
    ②遗传学的影响。1900年重新发现C.J.孟德尔的研究成就后,遗传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细胞学的进展。美国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T.H.摩尔根研究果蝇的遗传,开始从细胞解释遗传现象,发现遗传因子可能位于染色体上。利用突变型与野生型杂交,并且对其后代进行统计处理,可以推算出染色体的基因排列图。在寻找遗传的物质基础的推动下,染色体的研究在面上铺展开了许多其他动 、植物物种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染色体图谱都被研究过。广泛开展的性染色体形态的研究,也为雌雄性别的决定找到细胞学的基础。有的动物是XX、XY型,有的是ZZ、ZW型。细胞学和遗传学联系起来,从遗传学得到定量的和生理的概念,从细胞学得到定性的、物质的和叙述的概念,逐步产生出细胞遗传学。
    ③细胞生理学的影响。在这个阶段用实验方法研究细胞其他部分的功能,没有得到使人满意的结果。在那时看来,在通透性方面细胞膜都是被动的;但是细胞还能够逆着扩散梯度或浓度梯度主动地摄入或排出某些物质。那时对细胞呼吸的理解主要局限于食物经过各种酶的作用产生出热量。了解到食物在细胞中的燃烧不是通过一次突然的氧化把全部能量以热的形式释放出去,而是逐渐地通过一个个小的阶段,一步步地获得并且利用少量的能量。
   ④其他学科的影响。首先是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产生了超显微形态学。比利时动物学家J.布拉谢利用专一的染色方法研究核酸在发育中的意义。差不多与此同时,瑞典生化学家T.O.卡斯珀松创建了紫外线细胞分光光度计,来检测蛋白质、DNA和RNA这些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细胞化学。20世纪40年代开始逐渐开展了从生化方面研究细胞各部分的功能的工作,产生了生化细胞学。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也为研究细胞中的代谢过程开辟了新的途径。
   可以看出,对于细胞的研究,在使用电子显微镜后在亚显微结构方面的深入,以及在应用生化技术后在功能方面的深入,已经在为细胞生物学棗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生命现象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所以在后来,在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优异的成就的影响之下,细胞生物学这一新的学科很快地形成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