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亚军事斗争
1)  sub-warfare
亚军事斗争
1.
Und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tuation, military hospital should understand the basic substance of sub-warfare, set up consciousness of preventing crisis; Keep acquaintance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medical support under sub-warfare and strengthe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在当今新国际政治与军事形势下 ,军队医院应充分认识亚军事斗争状态的基本内涵 ,树立警惕危机意识 ;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2)  military struggle
军事斗争
1.
Emperor huang is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whose management thought includes the nation establishment,all things naming,people education,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ilitary struggle,and so on.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其管理思想包括创立国家、成命百物、教化百姓、文化建设和军事斗争等方面。
2.
The military struggle of early Beiwei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stages.
北魏前期军事斗争各有其阶段性特点。
3.
The institution of its concrete duty involves: the duty in military training, in the army s administration, in military struggle and after China s entrance into WTO.
其具体职责的设定包括 :军队律师在军事训练中的职责 ,军队律师在军队管理中的职责 ,军队律师在军事斗争中的职责 ,中国加入 WTO后军队律师的职责。
3)  modern military combat
新军事斗争
1.
In this paper,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modern military combat readiness and to strengthening teaching practice, carried out a preliminary probe into training and improving military quality of cadets by apply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mainly discussed three aspects of major function and basic principle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就综合院校着眼新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运用综合训练手段全面培养和提高学员军事素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主要从组织综合训练对学员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组织综合训练的基本原则及对如何搞好综合训练的新构想等3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4)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truggle
军事与政治斗争
5)  Action of military struggle
军事斗争行为
6)  future military battle
未来军事斗争
1.
The future military battle will be compound of hi- tech and normal fight.
未来军事斗争将是高技术战争与常规战争的混合体 无论是高技术战争还是常规战争,军人作为战争的主体将永远不会改变,军人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或体能水平仍将是战斗力的重要构成而军人的体质体能是智能、技能高水平发挥的基础与前提军事体育教育与训练是提高军人体质体能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为此,围绕军事体育教育与未来军事斗争的适应,分析了未来军事斗争对军人体质体能要求的基本特征,阐述了新时期军事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向与趋
补充资料:文化斗争
文化斗争
Kulturkampf 
    1871~1887年德意志帝国O.von俾斯麦政府与天主教会 及其代表中央党的斗争。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工人和民主派去注意反教权势力的斗争。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天主教会和南部、西南部小邦的反普鲁士势力,不满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的统治地位,要求享有更多权利。教皇庇护九世也以维护“民主”的姿态出面攻击新教、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俾斯麦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在容克的支持下,决定将天主教会置于国家管理之下。颁布了一系列反教权主义的法律,其中:1871年的《布道规章》禁止教士利用讲坛发表政治观点;1872年的《学校监督法》和《耶稣会士法》使全部教会学校接受国家监督,并将耶稣会士赶出德国;1874年的《平民结婚法》规定全国一律采用世俗结婚仪式;1875年又宣布解散所有教团。1873年普鲁士邦公布的《五月法律》规定,只有本邦的、经过德国大学学习并通过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教职;所有教会教育机构处于国家监督之下;教会权力受王家法院的监督。
   俾斯麦的措施被渲染为所谓文化斗争,但这些法律并没有摧毁天主教会和中央党的力量,也没有能够使天主教会服从政府、帝国政权。随着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俾斯麦同天主教会妥协,1876 年起停止颁布反教权主义法律。至1887年帝国已废除和放宽大部分反天主教的立法,转而与天主教会共同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