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人印象
1)  Impression on the Chinese
中国人印象
2)  Observation and Impression on China
中国印象
1.
Samuel Shaw s Observation and Impression on China;
第三章,山茂召和美国早期中国印象。
3)  self-presentational features of Chinese people
中国人印象整饰特征
4)  Chinese Impressionist Criticism
中国印象批评
5)  Chinese images
中国人形象
1.
Using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images by 531 Chinese children aged 5 to 16 years, the extent of their liking being Chinese and the influence of age.
(2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中国人形象的积极评价先上升后下降 ,随后有所回升 ,其中 9- 1 0岁儿童的评价最为积极。
2.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Chinese images in the American movies.
文章以美国电影中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为切入点,对美国百余年来的影史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在对一部部不同时期的具体影片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首先,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或是邪恶,或是善良,其形象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
6)  Chinese image
中国人形象
1.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s on expression of Chinese image in foreign countries have been in the ascendant in China, with both a lengthways pectination of image history and a transverse research of countries.
本文以20世纪为时间线索,以法国作家谢阁兰的《勒内·莱斯》、马尔罗的《人的状况》、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和杜拉斯的“情人”系列小说为个案,进行“中国人形象”的差异性分析和阐释,并探讨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
补充资料:澳大利亚后印象主义
      澳大利亚20世纪初的美术思潮。后印象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出现在澳大利亚,首先在D.鲁博的学生中发展起来。鲁博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学过画,1891~1941年在悉尼办了一所美术学院。鲁博的 3个学生R.韦克林、G.C.史密斯和R.de梅斯特尔,对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发生很大兴趣。在看不到原作和好的印刷品的情况下,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J.埃迪的《立体主义和后印象主义》(1915),W.H.赖特的《现代绘画:趋势与意义》(1915)等著作,赖特关于同步主义的讨论促使梅斯特尔和韦克林进行纯色与音乐关系的试验,他们于1919年在悉尼举办了一个"同步"展览。澳大利亚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史密斯善于对澳大利亚明亮光线的富于个性的分析,但破坏了色彩;韦克林喜欢与自然的富于浪漫情调的交流;梅斯特尔(1929年定居伦敦)则是一种有表现力的立体风格,并受宗教情绪的影响。其次F.霍奇金斯1912年在墨尔本的展览以其自由的装饰性印象主义作品受到好评。E.基奥从西部前线回来,带来P.塞尚、V.凡高和其他人作品的印刷品给艺术家朋友看。受影响的画家W.弗拉特,曾在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学习,来到墨尔本后,加入B.鲁宾逊的玻璃画工作室,与工艺师A.肖尔一起以后印象主义风格表现一种苦思的面貌。给他们这个小团体造成影响的G.贝尔在墨尔本、巴黎和伦敦受过专业训练,1931年和肖尔合作创办了一所专门教授现代艺术的美术学校。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