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西医汇通
1)  Co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西医汇通
2)  The School of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西医汇通派
3)  To connect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hilosophy
汇通中西
4)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中西医融汇
5)  Chinese & western medicine integration
中西医会通
6)  diges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中西融汇
1.
During digesting Chinese and Western,integreating ancient and modern,aesthetics in 20~(th) in China forms the self-theory framework,builds fairly stable theory category,extends constantly from general principles to the fields of life,art,nature,technology and history of aesthetics,achieves the system scope and application effect,b.
中国20世纪的美学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土壤上,由最初主要是吸收德国古典美学之后逐渐发生发展的;它在百年的中西融汇、中国古今整合过程中,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建构了比较稳定的理论范畴,并从一般原理不断向生活、艺术、自然和技术领域与美学史延伸,大体上实现了体系规模和致用效应,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学科。
补充资料:中西医汇通派
中西医汇通派

    中国传统医学因受西洋医学影响而出现的融合中、西两种医学的流派。
   早在明末清初,西洋医学已在中国传播,西方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带来一些西方医药知识,如邓玉函编译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已出现。这时中医界已有一些医家开始接受西医学说,如毕拱辰、金正希等接受记忆在脑说,王宏翰认为西人所谓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之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王学权则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著作中介绍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但也有不足之处,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
   19世纪中叶以后 ,西医大量传入中国 ,传教士的到来,西医书籍的翻译、建立西医学校、医院、吸收留学生,迅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面临这一严峻局面,中医界中出现了分化,一些人认为中医学已尽善尽美,毋须向别人学习;另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一无是处 ,要全  接受 西医学的内容。中西汇通学派则认为中西 医各 有所长 ,必须吸 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但中西汇通派在具体认识和方法上也很不一致。
   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派较早的代表,他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即使西医的生理解剖学有自己的特点,但也超不出《内经》范围。 因此虽然唐氏也说 :“ 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中西汇通。朱沛文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医的弊病是玄虚,西医的弊病是僵固。在具体方法上他主张中西汇通要通其可通,存其互异。恽铁樵认为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病灶的研究,中医则重形能、气化及四时五行等自然界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可以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但结合的基点是以中医为主。他还认为中医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囿于《内经》,必须超过古人,不以《内经》为止境,才能超过古人,吸收西医之长,继续发展。张锡纯以中西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其特点是中西药物并用。他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治标,中医用药求其因,重在治本,二者结合,必获良效。他的探索,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由于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汇通学派虽然方向是正确的,成就却不明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