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佛教僧人
1)  Buddhist members
佛教僧人
1.
Mobilizing the Buddhist members, a special population to participate in campaigning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动员佛教僧人以特殊身份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
2)  Buddhist eminent monk
佛教高僧
3)  Buddhist monk
佛寺僧人
1.
Buddhist monks:main providers of education for common peopl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南北朝平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佛寺僧人
4)  Three Kingdoms:KANG Seng-hui & Buddhism in Eastern Wu
康僧会与东吴佛教
5)  a Carthusian monk;a Buddhist monk.
卡尔特会僧侣;佛教和尚
6)  Earthly Buddhism
人间佛教
1.
Master Chuandao s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Earthly Buddhism;
传道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实践
补充资料: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Hinayāna Buddhism
    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指较小的车乘,是大乘佛教出现后才有的名称。大乘佛教自命为优胜的广大的解脱途径  ,以区别于它之前的佛教学说。西方学者通常以南传佛教为小乘,但后者并不接受此称呼。
    分布与经典
    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和上座两部。阿育王(前3世纪中)死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斯里兰卡;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大约同时,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是大乘思想的源头。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部派佛教的理论依据是三藏,其中各部尊奉的经藏与律藏似乎是统一的,实际上却各有差异。论藏因为晚出,区别更大一些  。从律藏看,现存有《五分律》(化地部)、《四分律》(法藏部)、《摩诃僧祗律》(大众部)、《十诵律》(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至于经藏  ,完整的现仅存巴利文《长》、《中》、《相应》、《增支》、《小》四部  ,汉译经典虽有近似此四部之四《阿含》,但却各属不同部派。《长阿含》属法藏部;《中阿含》属有部;《杂阿含》属正统有部;《增一阿含》属大众部。至于论藏,现存论藏仅有上座部的,但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从玄奘带回汉地却未翻译而以后失传的诸部三藏猜测,各部派的论书分量和内容应有差异。
    发展与教义
    小乘佛教各派在公元后继续发展。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后,印度教开始复兴,刺激了小乘各派的进一步分化,一部分转而靠拢大乘,另一部分则日渐衰落。据法显说,5世纪小乘仍在北印度和南印度占统治地位。但此时比丘沿街乞食现象已减少,对佛塔、佛像的供养崇拜在小乘中流行起来。到7世纪,玄奘所记录的小乘似乎只有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和说出世部。7世纪末的义净则说中印度有大众、上座、说一切有、正量四部并存。总起来看上座部流行于印度南方及东印度;说一切有部在西北及中印度和西印度;正量部流行于西印度和南印度。说一切有部还传播到苏门答腊、爪哇,而正量部也存于越南中部。
    几百年间,小乘佛教教理有了较大变化。小乘各派利用阿毗达磨的论书形式来发挥和组织部派学说。部派之间围绕基本的佛学主张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①说一切有部。此部学说经世亲时代(330~400)而发展出新有部。有部学说集中代表了小乘佛学发展的理论水平。初期有部说人我是五蕴集合并非实有,而包含五蕴在内的一切法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实有的,否则认识者即使仅从观念上了解它也是不可能的。有部认为,一切法无非小乘佛教的佛塔名色。色必然有相,因而可以言说。诸蕴由恒有法体,故可以认识。世亲对有部学说的总结发展,体现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此外,该论也吸收了经量部的见解。以后在中国、日本都有以《俱舍》为中心的学派。《俱舍》未作汉译之前,有部学说在中国的代表是毗昙师。有部学说直接影响到法相宗理论。
   
   

小乘佛教的佛塔

小乘佛教的佛塔


       ②正量部。此部坚持犊子部中补特伽罗有我说,认为补特伽罗实有且从此世转他世。正量部发展了业力不失的宗教观。从玄奘所述,正量部主张的认识论与瑜伽行派的带相说正相反对。他认为只要有心识活动,就一定有能思想的主体和所思想的客体。
  
  ③经量部。该部以经为量,即以佛陀经教为理论认识依据。据说其渊源可上溯至阿难。玄奘以为其原出于有部之譬喻师。它直接反驳有部的三世实有的说法,认为只有现在法为有,但现在法也是随生随灭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其心识活动无不是刹那生灭,时时交易推移的。认识论方面,经量部直接给大乘瑜伽行派提供了带相说和自证分等思想材料。经量部系的师子铠曾著有《成实论》。该论对中国早期佛教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入大乘空宗的门径。
    ④大众部。大众部与大乘佛教的关系极为密切。起初它主要的理论主张是肯定佛陀的出世性,即佛是不灭的、离染的。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众生的理解随各自的业染而显出高小差别。佛陀有变化身的说法也出自此部。该部其他的主张尚有:对诸法的认识可以一时而有;一切皆空,实无自我  ;认知的最终目标是当下把握诸法自性等等。大众系中有一说部和说出世部,前者认为一切事物,包括涅槃等都是假名  ,非实有体;后者认为世间法才是假名而无实体,但空与佛陀的出世法却是真实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