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社会责任问题
1)  Social duty
社会责任问题
2)  responsibility problems
责任问题
1.
It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close paid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hould be made into responsibility problems so as to make poor families in rural areas wipe out poverty and strive for a comfortable level of living.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与贫困进行不懈的斗争,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并对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使农村贫困家庭可以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意义深远。
3)  social responsibility
社会责任
1.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of sports product corporations;
体育用品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竞争力构建
2.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discharge reduction—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papermaking industry’s social responsibility;
节能减排——造纸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与发展——在第八届亚洲浆纸产业前景展望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3.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hemical enterprises to be strengthened;
加强化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4)  social accountability
社会责任
1.
The Introduction of SA8000 Standard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社会责任8000(SA8000)标准简介
2.
On system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social accountability and relevant problems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规范体系及有关问题
3.
The non-tariff wall such as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has more and more effect to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in post-quota age.
随着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步入后配额时代,企业社会责任SA8000等非关税壁垒对中国纺织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5)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社会责任
1.
Manhattan Projec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scientists;
曼哈顿工程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2.
Underta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improving private hospi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担当社会责任 促进民营医院持续发展
3.
Businesses which take a risk in counterfeiting and illegal operations will not survive long, while those that actively undertak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will maintain long term growth and prosperity.
企业弄虚作假和违法违规经营不会长久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获得长期的繁荣和发展。
6)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社会责任
1.
Discussion on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of build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论建筑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2.
Undertaking the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制度化,是对企业竞争力及其价值空间的一种新构建。
补充资料: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中国文化思想界 20世纪 30年代初就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等问题展开的论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中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周佛海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鸦片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