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模拟态电网
1)  grid on condition of imitation
模拟态电网
2)  analogue power supply network
模拟供电网
3)  electric network simulation
电网络模拟
4)  simulating drawings of power grid
电网模拟图形
5)  electric simulation network
电气模拟网络
1.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offer the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a magnetostrictive transducer,and present by a circular diagram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element parameters of the electric simulation network of the transducer.
给出了磁致伸缩换能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并且提出了用圆图确定换能器电气模拟网络的电气元件参数的计算方法。
6)  electrical network analogy
电路网络模拟
补充资料:拟态
      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仿另一种生物从而获益的生态适应现象。在昆虫类和蜘蛛类中极为发达,在脊椎动物和植物中也很普遍。如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一种适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种不适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也能逃生;两种不适口的蝴蝶互相模仿可共同分担被年幼鸟类在学习期间误食所造成的死亡率;寄生鸟类(如杜鹃)的卵精确模拟寄主鸟类的卵,这可大大增加寄生的成功率;某些兰科植物的花瓣在形状、颜色和多绒毛方面模拟某些雌蜂的外表,可吸引雄蜂与之"交尾",以达到为其授粉的目的。这些事例都属于拟态现象,下面是两种常见的拟态类型:
  
  贝茨氏拟态  可食性物种模拟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1862年,H.W.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说来解释南美洲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发现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很远的可食性蝴蝶具有相同的色斑,而这些色斑在被拟者所属的属中是典型的,在拟者所属的属中则是不典型的,这说明拟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拟者的才是真的,后来这种拟态现象就被称做贝茨氏拟态。
  
  发生和进化  为说明问题,可假设在同一地区内有挄和挅两种蝴蝶:挄是常见种,数量多,因有臭味而不为捕食者所好,并具有警戒色;挅种数量少,因适合捕食者口味而易遭捕食。如果在挅中出现一种突变,使挅的外形和色斑很象挄但没有其他有害效应,这个突变种因能逃避捕食就会被自然选择所保留。这种情况在靠隐蔽求生存的动物中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增加任何显眼的标志都会造成大量死亡,但对蝶类来说,它们的活动本身就很显眼,所以翅上出现一些色斑并不能带来更多害处,反而会使捕食者难以将挄和挅区分开来。因此,挅种蝶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会逐渐演变为拟态种,而且与挄的相似性也将扩大到除色斑以外的形态、行为、气味以及捕食者借以辨识的任何其他特征上去。但随着挅个体数的增加,捕食者幼体首次吃到的是挅的机率也在增加。首次吃到的是挄,则该警戒色成为臭味的标志,该捕食者以后便要回避具这种警戒色的个体。但如果首次吃到的是挅,则该警戒色成为适口的标志,将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如果挅的数目过多、甚至大大超过挄时,这种警戒色将不利于挄和挅两者的生存。但如果在挄中出现一个能使它在外形上与挅区别开来的突变,这突变便会被自然选择所保存,因此自然选择总是迫使挄尽可能地趋异于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竞赛":拟者"力求"与被拟者外形相似,但被拟者"力求"与拟者外形相异。
  
  特点  贝茨氏拟态中的被拟者分布广、数量众多、显眼并具有不可食性或其他保护方式;被拟者的色斑通常是其所属分类群的典型色斑,而拟者的则相反;拟者和被拟者经常生活在同一地区和时间,这样捕食者便难以将二者分清;拟者与被拟者必须非常相似,否则易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拟者和被拟者的相似性仅限于可见的形态结构、色斑和行为等,不涉及解剖学特征;拟者的进化从一开始就需要一个大的表型的变化,所以大多数拟态图案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拟态发生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原模型的存在和恰当的突变的产生,也取决于模拟同一原模型的拟态种的数目,在没有其他拟态种时,拟态容易建立。
  
  米勒氏拟态  两种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种互相模拟的拟态现象。1879年,由F.米勒提出,故名。
  
  发生和进化  一个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种在捕食者学会回避它们以前,必然会有一定数目的个体死亡,如果两个不可食物种具有足够的相似性,则会一起分担这一死亡率。这对每一种都是有利的。可以假设,两个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种起初各具独特色斑,个体数量也不同,多的为挄;较少的为挅。与挄相比,挅在捕食者学会回避它之前,死亡数占总数的比例较大。因此,如果挄中出现一个与挅相似的突变,则突变者受捕食的机率比未突变者增加,这突变难以被自然选择保留。但如果挅中产生一个与挄相似的突变,则突变者受捕食的机率少于未突变者,且对挄种和挅种都有利。当挅与挄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如果挄种也轻微地增加与挅种的相似性,则这一突变个体比起只象挄或只象挅的个体来说便具有双重的保护性。这类小突变大量积累,便使两物种向彼此相似的方向发展。
  
  特点  米勒氏拟态所涉及的所有物种都具有警戒色或其他保护方法;各个物种都是广布种,数量差异不会太大;物种间的相互模拟不必象贝茨氏拟态那样精确,因为模拟的目的不是要骗过捕食者,只是为增强警戒作用;具有米勒氏拟态的物种很少是多态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