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纸张装裱
1)  paper mounting
纸张装裱
2)  mount [英][maʊnt]  [美][maunt]
装裱
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rt of mounting Tangkar, from this one can figure out the importance of mounting to Tangkar draw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本文通过对唐卡绘画装裱艺术进行了论述,从而可以看到装裱对唐卡绘画的重要性和装裱的民族特色,使其精美的艺术特色得以展现,在中国民族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3)  bogus pasting paper
仿裱糊纸
4)  mounting cards paper
裱贴卡纸
5)  mounting paper
裱画纸
6)  backing board
裱糊纸板
补充资料:字画装裱
书画装裱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
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
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
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
作品的艺术性。
沿革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
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
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
书法家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
《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

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采。北宋宣
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
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
理装裱书画。

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
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
京)裱、苏(江苏)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工具和材料装裱书画需要有完备的工具和材料。工具主要包括:①工作室,要求宽畅
明亮通风。②案台,以坚实的木材做成,用朱红油漆罩面,使之光滑平整。③大墙或壁,
分木板墙和纸墙两种,前者适用于气候潮湿之处,后者多用于干燥之处。要求平整、光
洁。④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
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⑤裁板,用于裁切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
或柳木为之。⑥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⑦棕刷,
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⑧排笔,由几支乃至20余
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⑨竹启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
滑,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⑩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

砑石,用以砑磨画背,以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材料主要有:①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②绢,是平
纹织物,用蚕丝织成,有粗细之分。③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
天头、地头、隔水等。④锦,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用作手卷包
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⑤浆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
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蛀。⑥颜料,即中国画颜料,用
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⑦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水三者混合而成,
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⑧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用紫
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
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
的上下两端。⑨画杆,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
⑩绳、带、别,用于捆扎别紧裱物。另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
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污迹等。

工艺装裱有—套完整工艺过程,操作时须按要求进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