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alock style
巴洛克风格
1.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Balock style in modern city designing;
巴洛克风格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2)  balofloxacin
巴洛沙星
1.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drug release evaluation of bio-adhesive balofloxacin tablets;
巴洛沙星生物黏附片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考察
2.
Determination of Balofloxacin Capsules by 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巴洛沙星胶囊中的有效成分
3)  Baroque
巴洛克
1.
Oppugning about “Chinese-Baroque” Architecture in Harbin;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质疑
2.
Discussion on the Art Style of Baroque and Rococo;
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
4)  Lamu Baluo
拉木-巴洛
5)  Thomas Balogh
巴洛夫
1.
From Thomas Balogh to Philip J.Foster——The Turning of Ruling Though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World and Its Enlightenment;
从巴洛夫到福斯特——世界职业教育主导思想转向及其启示
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lemic between Philip J.Foster and Thomas Balogh on the Reform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福斯特与巴洛夫论战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6)  Baroque
巴洛克(Baroque)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巴洛克
巴洛克  
Baroque

   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奥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各个艺术领域,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关于baroque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 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作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运用矫揉的手法(如断檐、波浪形墙面、重叠柱等)以及透视深远的壁画、姿势夸张的雕像,使建筑在透视和光影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豪华的内部装饰和动势与起伏的形态;将建筑、雕塑、绘画融为一体。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就已显示出巴洛克风格的萌芽。随后他的两位学生G.de维尼奥拉和G.delle波尔塔又完成了被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代表作的罗马耶稣教堂。17世纪初,C.马代尔诺建造了罗马圣苏珊娜教堂。该教堂大致仿效耶稣教堂,即在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但比例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明显。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此外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对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使其更符合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人物是G.L.贝尼尼 和F.博罗米尼。前者的代表作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作者巧妙地将圣徒、天使和圣灵之光与建筑相结合,使其更富有热烈奔放的巴洛克特征。后者的代表作有四泉的圣卡洛教堂、圣伊沃教堂等,在这些建筑中,他运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使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另外,彼得罗·达科尔托纳、C.拉伊纳尔迪、小M.伦吉、C.丰塔纳等在他们的影响下,也设计了许多巴洛克建筑。
   
   

威尼斯圣玛丽亚大教堂


   
   在意大利北部,B.隆盖纳设计了威尼斯的圣玛丽亚教堂,G.瓜里尼则设计了都灵的圣洛伦佐教 堂和圣辛多内礼拜堂。传播于欧洲各地的巴洛克建筑,又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巴洛克绘画 巴洛克绘画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样式主义发展而来的。最初以卡拉瓦乔和A.卡拉奇最有影响,但他俩的作品同时又具有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因素。稍后名家又有G.雷尼、圭尔奇诺、B.斯特罗齐、S.罗萨等,而兼工建筑的彼得罗·达科尔托 纳更能充分发挥巴洛克艺术的特色,将建筑、雕塑、壁画结为一体,画中人物动感强烈,气势磅礴。佛兰德斯的P.P.鲁本斯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他的作品富有激情,强烈的运动感和戏剧性,以及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风格,对当时及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
   
   

鲁本斯《维纳斯的胜利》(绘画)


   
    巴洛克雕刻 巴洛克雕刻与绘画一样,都强调激情和动感。G.L.贝尼尼是最著名的巴洛克雕刻大师,他以其精湛的技艺,雕凿了许多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光洁细腻的躯体、柔滑的绸缎、轻盈的薄纱、强烈的激情、奔放的姿态,构成了他的雕刻风格。另外,法国的P.皮热、A.柯塞沃克,西班牙的J.蒙塔涅斯、A.卡诺等,亦是颇有影响的巴洛克雕刻家。
   
   

贝尼尼《大卫王》(雕塑)


   
    巴洛克音乐 在音乐方面,第一个伟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是豪特威尔迪(1567~1643)。斯卡拉蒂(1660~1725)和佩戈莱西(1710~1736)是意大利巴洛克歌剧大师。利莱利(1653~1736)和维尔瓦蒂(1678~1741)则是意大利的巴洛克器乐作曲家。法国巴蒂斯特·吕里(1632~1687)和菲利普·拉莫(1683~1764)、英国亨德尔(1685~1759)、德国巴赫(1685~1750)和海因里希·许茨(1585~1672)都是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大师。他们在数次低音方法的运用、二部结构原则的发展、流动而富于对比旋律的普及以及体裁的不断丰富和系统推进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和西班牙 。在意大利把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作家称为马里诺派,以诗人马里诺(1569~1625)为代表,作品表现出浮华怪异的特点。在西班牙有夸饰主义和警句主义两个流派。前者以诗人贡戈拉为代表(又称贡戈拉主义),重形式轻内容,滥用夸张、比喻冷僻字眼和典故;后者追求奇特别致的 联想和强烈的对照,常把思想凝炼为简短精致的警句。卡尔德隆(1600~1681)是西班牙巴洛克文字的杰出大师。英国以堂恩为代表的玄学诗派、法国以杜尔菲为代表的沙龙文学、德国马丁·奥毕茨、格里美豪生、格吕菲乌斯等的作品都属于巴洛克文字具有平民倾向和贵族倾向之别。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时代生活本身的矛盾;后者更显得内容贫乏、故弄玄虚。从整体上看巴洛克文学缺少人文主义文学的乐观精神和对人的信心,更多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将神秘的隐喻与自然主义描写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复杂奇特的比喻、对偶、俏皮、拟声等人为的修饰手段,堆砌形容词,矫揉造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