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rrection/one cycle control
校正/单周期控制
2)  correction
校正
1.
Slurry invasion correction in resistivity logging - Case study of natural gas reservoir in Ordos basin;
电阻率测井泥浆侵入影响校正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储层为例
2.
Application of Spectrometric Analysis Curves Established with Combined Standard Samples and Interference Correction Technique;
组合标样在光电光谱分析曲线建立的应用及干扰校正技术
3.
Study on the Hot Pressing Correction to the Sawn Timber Deformed;
锯材变形的热压校正研究
3)  calibration
校正
1.
The Calibration of Instrument Response Function during Passive FTIR Measurement;
被动式遥感FTIR测量时的仪器响应函数校正
2.
The Calibration of Chemical Shift in NMR Experiments by External Standards;
外标法NMR实验中化学位移的校正
3.
Calibration of EQUINOX55 Remote Sensing FTIR Emission System;
EQUINOX55型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系统的校正
4)  correct
校正
1.
A correction system of DBF antenna’s receiver based on LMS and its realization;
多波束天线通道幅相一致性校正及实现
2.
Study about Correct of INS of a Type of Airplane;
某型飞机惯性导航系统校正研究
3.
Differential correction way f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error;
全球定位系统误差差分校正的方法
5)  rectification
校正
1.
Study on map data error and rectification in map digitalization;
地图数字化误差分析及其校正方法探讨
2.
Rectification of Magnetic Force Tracker in AR System;
增强现实系统中磁力跟踪器的校正
3.
The Rectification Method and Sequencing Algorithm of The Inconsistent Interval Number Judgement Matrix;
不一致区间数判断矩阵的校正及其排序算法
6)  compensation
校正
1.
Compens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utual Coupl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Adaptive Arrays by Using Wavelet-MoM and Spectral Method;
谱方法结合小波矩量法校正自适应阵列天线互耦效应
2.
To improve the bandwidth performance of dither control loop in dithered ring laser gyro, a phase leading compensation method is applied.
针对所研制的机抖激光陀螺抖动控制环路带宽不够的情况,运用相位超前校正方法对环路实行校正,在保证稳定裕度和稳态精度的情况下,将环路带宽提高7倍。
3.
SIMULINK emulation module of Nonlinear Integrator and the nonlinear compensation emulation of its control system have been achieved adopting MATLAB language.
采用MATLAB语言,构造了非线性积分器的SIMULINK仿真模块,并作了控制系统非线性校正的仿真。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通过引入附加装置使控制系统的性能得到改善的方法。控制系统校正方法是经典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通常讨论仅限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所引入的附加装置称为校正装置。在控制工程中用得最广的是电气校正装置,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而且通过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还可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设计适当类型和适当参数值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可以补偿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由控制对象、执行机构和量测部件组成的部分)在特性上的缺陷,使校正后的控制系统能满足事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常用的性能指标形式可以是时间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见过渡过程),也可以是频率域的指标,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见相对稳定性)、谐振峰值、带宽(见频率响应)等。
  
  校正方式  按校正装置在控制系统中的连接方式,校正方式可分为串联校正和并联校正。如果校正装置(传递函数用 Gc(s)表示)和系统不可变动部分(其传递函数用G0(s)表示)按串联方式相连接(图1a),即称为串联校正。如果校正装置连接在系统的一个反馈回路内(图1b),则称为并联校正或反馈校正。图中G1(s)和G2(s)分别表示系统不可变动部分中各部件的传递函数。一般说来,串联校正比并联校正简单。但是串联校正装置常有严重的增益衰减,因此采用串联校正往往同时需要引入附加放大器,以提高增益并起隔离作用。对于并联校正,信号总是从功率较高的点传输到功率较低的点,无须引入附加放大器,所需元件数目常比串联校正为少。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哪种校正,常取决于校正要求、信号性质、系统各点功率、可选用的元件和经济性等因素。
  
  串联校正装置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三种类型。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由电阻、电容按不同方式连接成的一些四端网络。各类校正装置的特性可用它们的传递函数来表示,此外也常采用频率响应的波德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校正装置对信号产生不同的校正作用,以满足不同要求的控制系统在改善特性上的需要。下表列出三类校正装置的典型线路、传递函数、频率响应的波德图和各自的校正作用。在工业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中,串联校正装置采用有源网络的形式,并且制成通用性的调节器,称为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它的校正作用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类同。
  
  并联校正装置  并联校正主要用于机械量的控制系统,如位置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等。最常用的并联校正是速度反馈校正。它的作用是产生与输出变量的导数成正比的校正信号,以改善系统的过渡过程性能,如减小超调量、缩短过渡过程时间、提高快速性等,同时使校正后的系统保持原有稳态精度。用来作为速度反馈校正装置的部件主要有测速发电机、速度陀螺等。
  
  设计校正装置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两种。
  
  ① 轨迹法设计校正装置 当性能指标以时间域量值(超调量、上升时间、过渡过程时间等)给出时,采用根轨迹法进行设计一般较为有效。设计时,先根据性能指标,在s的复数平面上,确定出闭环主导极点对的位置。随后,画出未加校正时系统的根轨迹图,用它来确定只调整系统增益值能否产生闭环主导极点对。如果这样做达不到目的,就需要引入适当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的类型和参数,根据根轨迹在闭环主导极点对附近的形态进行选取和计算确定。一旦校正装置决定后,就可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图,以确定除主导极点对以外的其他闭环极点。当其他闭环极点对系统过渡过程性能只产生很小影响时,可认为设计已完成,否则还须修正设计。
  
  ② 用频率响应法设计校正装置 在采用频率响应法进行设计时,常选择频率域的性能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带宽等作为设计指标。如果给定性能指标为时间域的形式,则应先化成等价的频率域形式。通常,设计是在波德图上进行的。在波德图上,先画出满足性能指标的期望对数幅值特性曲线,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低频段用以表征闭环系统应具有的稳态精度;中频段表征闭环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如相角裕量和增益裕量等,它是期望对数幅值特性中的主要部分;高频段表征系统的复杂性。然后,在同一波德图上,再画出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的对数幅值特性曲线,它是根据其传递函数来作出的。所需串联校正装置的特性曲线即可由这两条特性曲线之差求出,在经过适当的简化后可定出校正装置的类型和参数值。
  
  不论是采用根轨迹法还是频率响应法,设计中常常有一个反复的修正过程,其中设计者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的结果也往往不是唯一的,需要结合性能、成本、体积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一种合理的方案。
  
  在控制系统校正装置的设计中,有时也采用巴特沃思极点配置法。采用这种方法时,把校正后控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取为如下期望形式:
  
    上式的特点是:G(s)的分子为1,不包含零点;G(s)的分母为零的代数方程Bn(s)=0的根(即G(s)的极点)均匀地分布在 s的复数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的左半单位圆上。图2画出的是n=1,2,3,4的情况。按巴特沃思法设计时,可先选择校正装置的类型,使校正后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中只有极点而无零点,然后进一步将其变换为上面列出的巴特沃思标准形,再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定出校正装置的参数值。
  
  参考书目
   绪方胜彦著,卢伯英等译:《现代控制工程》,科学出版社,北京,1976。(Katsuhiko Ogata,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Prentice-Hall, New York,197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