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女性修辞
1)  rhetoric of feminism
女性修辞
2)  the rhetoric of the female body
女性躯体修辞学
3)  rhetoric [英]['retərɪk]  [美]['rɛtərɪk]
修辞性
1.
Modern Chinese classifier recently shows generalization in rhetoric,function and pragmatics.
近些年来汉语中一些量词形式日益呈现出修辞性、功能性以及语用上的泛化现象。
2.
The color words in ancient poetry,divided into rhetorical ones and non-rhetorical ones,a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 s theory of Three Beautifulness wh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本文首先将古诗词中出现的色彩词汇分为非修辞性色彩词与修辞性色彩词,然后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译诗"三美"论来探讨它们在英译中的处理。
3.
It concludes that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dioms have the national and rhetoric characters.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英语习语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及其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认为英语习语在非言语交际中具有民族性和修辞性的特征,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颜色、服装容饰等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强调和加强了言语内容,使得习语更加形象、生动、传神。
4)  non-rhetoric
非修辞性
1.
The color words in ancient poetry,divided into rhetorical ones and non-rhetorical ones,a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 s theory of Three Beautifulness wh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本文首先将古诗词中出现的色彩词汇分为非修辞性色彩词与修辞性色彩词,然后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译诗"三美"论来探讨它们在英译中的处理。
5)  rhetoricity
修辞性
1.
The textual rhetoricity is in close relation to the logos, pathos and ethos in classical rhetoric.
语篇的修辞性与古典修辞学理性诉求、情感诉求、品格诉求紧密相关。
2.
According to de Man, allegory, with its open identification with temporality, rhetoricity and discursiveness,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deconstructive spirit than symbol, and the pervasiveness of allegories in English Romantic poetry attests to a fact which has long bee.
德·曼认为,在寓言和象征这对修辞格中,占优先地位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为寓言从不讳言自己的时间性、修辞性和建构性;而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仍存在着大量寓言这一现象表明,浪漫主义的创作已经不自觉地承认了一个被浪漫主义理论所压抑的事实:自我及其自我所使用的语言的时间性或有限性决定了它们永远不可能达到某个绝对的或超验的真理。
6)  rhetorical idiosyncrasies
修辞个性
1.
,in their linguistic and rhetorical idiosyncrasies.
不同的个性特点反映出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通过语言中的修辞表现出来,体现为说话人的语言个性和修辞个性。
补充资料:《修辞格》
      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修辞格的著作。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唐钺著。唐钺(1891~ ),字擘黄,福建人。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心理学,1920年获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教育组组长,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修辞格》参考英国学者J.C.讷斯菲尔德的《高中英语作文》(1910),对汉语修辞格共分5大类27格。第1 类:产生于比较的修辞格,包括显比、隐比、寓言、相形、反言、阶升、趋下6格。第2类:产生于联想的修辞格,包括伴名、类名、迁德3格。第3类:产生于想象的修辞格,包括拟人、呼告、想见、扬厉4格。第4类:产生于婉曲的修辞格,包括微辞、舛辞、冷语、负辞、诘问、感叹、同辞、婉辞、纡辞9格。第5类:产生于有意重复的修辞格,包括反复、俪辞、排句、复字 4格。《修辞格》的用例,均取自古代诗词文赋,是一部文言修辞格。
  
  《修辞格》所列诸格的名称继承了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宋代陈骙《文则》、元代陈绎曾《文说》等的传统。如婉辞、微辞见《春秋繁露》,显比、隐比即《文则》的直喻、隐喻,婉辞、隐比即《文说》的婉语、隐语。《修辞格》至今仍为研究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参考读物,影响深远。(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