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突防航迹
1)  penetration route
突防航迹
1.
For optimal radar positions of all kinds of radars and penetration route of low altitude objects,this approach.
文中在假定的预警区域内给出了一条最优的突防航迹,同时提出了根据突防航迹和各类探测源的性能差异进行多探测源优化组网的方案———网格GT搜索算法。
2.
The optimal penetration route was given in early warning network.
在预警区域内给出了一条最优突防航迹,提出了由突防航迹和各类探测源的性能差异进行多探测源优化组网的方案———网格GT搜索算法。
3.
Based on optimal radar positions,efficiency of all kinds of radars and penetration route of low altitude as a result,this approach is effective.
在假定的预警区域内给出了一条最优的突防航迹,同时提出了根据突防航迹和各类探测源的性能差异进行多探测源优化布站的方法———网格GT搜索算法。
2)  penetration route planning
突防航迹规划
3)  air force sortie
航空兵突防
4)  flight path
航迹
1.
Its application in plotting and mapping of flight routing and flight path is illustrated, which facilitates greatly the flight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ccident investigation.
对地图投影中不同投影坐标点之间的转换方法作了讨论 ,以地图投影及地图投影变换为理论基础 ,编制了地图投影变换算法 ,实现了航路与航迹图的描述及绘制 。
2.
The precondition of getting the system s performance is to solve the issue of flight path control laws of the towed vehicle in the system.
拖曳系统的飞行性能是评价拖曳系统可行性的一项基本内容,而要求解拖曳系统的飞行性能,则必须解决拖曳系统中运载器的航迹控制问题。
3.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flight path control technology of UAVs,this paper uses digital preview control as flight path optimizing measures,optimizes flight control performance and improves mobility and rapid reaction capability of UAVs.
本文在对目前无人机航迹控制技术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数字预见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设计控制算法作为航迹优化措施, 优化无人机的飞行控制性能, 提高其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5)  track [英][træk]  [美][træk]
航迹
1.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ircraft typical track model for air attacking;
空袭目标典型航迹模型的设计与仿真实现
2.
Measurement of track in VR system based on RCS;
基于RCS的虚拟现实系统中飞行航迹的测量
3.
Laser locating system of airplane s taking-off and landing track;
飞机起落航迹激光定位系统
6)  trajectory [英][trə'dʒektəri]  [美][trə'dʒɛktərɪ]
航迹
1.
Optimization of glide trajectory for a hypersonic vehicle;
高超声速飞行器滑行航迹优化
2.
Applied Trajectory Data Processing in a C~3I System;
C~3I系统中的实用航迹数据处理
补充资料: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
      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袭击所进行的防护训练。简称"三防"训练。苏军称"化生放"防护训练,美军称 "核生化" 防护训练。目的是提高军队的防护能力,免受或减轻核、化学、生物武器对人员、牲畜的杀伤和对武器、装备、物资的破坏。
  
  简史  "三防"训练是随着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加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化学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生物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新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军队对其防护研究和训练的普遍重视,先后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训练。1939年,针对侵华日军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设立了防化学队,八路军各师建立了防化勤务主任室,部队开展了防化训练。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侵朝美军多次使用生物、化学武器,普遍进行了防生物和防化学武器的训练。1953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各级"三防"训练的专业机构,并将"三防"训练列入训练大纲,作为全军训练的共同科目,普遍开展了训练。
  
  
  内容和方法 其内容通常包括:核、化学、生物武器的基本性能,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沾染和毒袭的方法,个人和分队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方法,在受染地域、地段的行动要求和通过的方法,消毒、消除沾染和急救方法等。这种训练的组织方法:军官采取短期集训或结合部队演习,演练防护的组织指挥;部队训练通常由团以上机关培训骨干,以连、排为单位组织实施。一般使用图表模型、毒剂嗅样盒和模拟化学武器、模拟核爆炸等代用器材进行训练。有时亦可在专用场地进行实毒训练,或利用核武器爆炸试验进行训练。
  
  苏联和美国军队在营一级分队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军官,指导对核、化学、生物武器的防护训练;在团(旅)以上部队设有专业机构或人员,计划和监督防护训练。苏联在军外训练中,受训人员即进行穿带防毒面具和使用侦察仪器的训练,入伍后的新兵增加防护训练时间和内容,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美军明确规定了单兵在核、生物、化学武器条件下的训练内容,以及生存和基本作业的标准。
  
  发展趋势  随着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出现,速效、高效化学武器的发展,生物战剂传播、扩散方法的改进,增大了杀伤、破坏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因而加强群众性的防护训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将更为各国军队所重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