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蒙古族民间景观类型
1)  Mongolian folk landscape types
蒙古族民间景观类型
2)  folk religion of Mongolians
蒙古族民间宗教
3)  Mongolian sacrifices
蒙古族民间祭祀
1.
There are outline of the research, reason for choose the topic, research methods three parts in the proteome, In the main parts, there are three part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sacrifices, the folklore of Mongolian sacrifices, and the culture of Mongolian sacrifices.
正文三章由蒙古族民间祭祀的起源、蒙古族民间祭祀习俗、蒙古族民间祭祀的文化内涵等组成。
4)  The Mongolia's folk play
蒙古族民间游戏
5)  Mongolian folk design
蒙古族民间图案
1.
Mongolian folk designs, as a sign of vision, offered abundant elements of drawing lessons to present plane design to us.
蒙古族民间图案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为我们今天的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元素。
6)  Mongolian folk painting
蒙古族民间美术
1.
Mongolian folk paintings are material products of esthetic values , which are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know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world by its people.
蒙古族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质产品,它包括劳动人民对待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包括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方式和自己的美学观。
补充资料:民间歌舞类型诸腔系
      戏曲声腔系统。在新兴的戏曲剧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剧种至今仍保留着民间歌舞的若干特征。它们在音乐形式上简单纯朴,但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若从声腔源流与音乐特征上加以考察,这些剧种分属于若干种不同的腔系,如北方的秧歌腔系,南方的花鼓、采茶、花灯等腔系。
  
  这一类型的剧种,在音乐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形态:
  
  1.刚从民歌基础上开始演变成戏曲时,一般采用原来形态的民歌。这时的曲调繁多,无严格定调,与历史上"永嘉杂剧"出现时本无宫调亦罕节奏的情况颇相似。当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时,对民歌的运用就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①剧情内容和感情需要;②男女声音域是否适合;③对主奏乐器的演奏是否适合。广东客家山歌剧即按此三点采取民歌组合形式,它以客家山歌及小调为主体,也有少量宗教歌及吟诗调等;广东花朝戏,也沿用小调及宗教歌曲组成;湖北扬高戏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这类形态的剧种,其音乐结构方法为"民歌组合,同宫相依"。
  
  2.民间歌舞戏曲进一步发展时,由于受高腔腔系及其他采用曲牌联套体结构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初级的套曲结构形式,把所有的民歌小调按其音域定调,并依其基本曲趣,结合感情气质,分成几种类属,运用时从中选择常用曲调并加演变。此类戏曲如东北二人转,常用的有〔文嗨嗨〕、〔武嗨嗨〕、〔传令调〕、〔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哭糜子〕、〔五字锦〕、〔拦马正〕、〔小反正〕、〔靠山调〕、〔抱板〕等。也有某些剧目专用的曲调如〔探病〕、〔对菱花〕、〔佛调〕、〔月牙五更〕、〔放风筝〕、〔打秋千〕等。其他尚有 200余支曲调偶尔应用。云南许多花灯戏也有类似情况。姚安花灯把曲调按其用途大致分类,如行路时唱〔平腔〕、〔翻腔〕,歌舞用〔四平头翻腔〕、〔闹五更〕、〔秧歌调〕等,也有专戏专用的,如〔莲花落〕专用于《玉约瓶》一剧,〔十载花〕专用于《小乾蚤接姐姐》一剧,〔女哭板〕专用于《花鼓》、《皮秀滚灯》。
  
  3.另一些民间歌舞戏曲,在许多民间小调中选择其中常用的几支,先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出现,运用时因语言感情不同,当重复时就稍加变化。同时因受皮簧腔系、梆子腔系剧种的影响,进一步采用扩板加花、抽板浓缩手法发展为板式变化体结构。但仍保持浓厚的民歌风味。河北定县秧歌,就有慢快〔二六〕、〔三板〕、〔衬板〕、〔哭板〕等板式。河北蔚县秧歌,原从田歌发展而来,受山西北路梆子影响,择其主要曲调发展为〔头性〕、〔二性〕、〔三性〕、〔滚白〕、〔尖板〕等板式。山西襄垣秧歌、武乡秧歌,从上、下句发展成〔慢板〕、〔二性〕、〔紧板〕、〔摇板〕、〔散板〕等。湖南花鼓戏〔川调〕类(〔双川调〕、〔四川调〕〔西湖调〕、〔花石调〕等)也发展为〔导板〕〔吟腔〕、〔一流〕、〔二流〕、〔三流〕(急板)、〔滚板〕(紧打慢唱)、〔散板〕等。黄梅戏主调,也发展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以及补充性的〔迈腔〕、〔切板〕、单双〔哭介〕、〔对板〕等。
  
  4.某些剧种虽还保存大量民歌小调,但也加入其他戏曲声腔,或者在形式上吸收其他声腔的因素,使本剧种原有腔调获得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因素的戏曲。山西的朔县秧歌,河北蔚县秧歌、除本身某些曲调依板式变化发展外,还移植了一部分梆子剧种的唱腔。浙江的睦剧,江西东部、北部某些采茶戏,除民歌小调外,还移植了〔湖广调〕,并有多种板式变化。江西吉安采茶戏,除民歌外,还移植了〔滩簧调〕(称〔南北词〕)。
  
  民间歌舞类型诸剧种,在音乐形式上丰富多采,富有特色。有的用弦管伴奏加打击乐,但锣鼓及锣鼓点与古老剧种不同,如浙江睦剧用〔长程〕、〔短程〕等锣鼓在唱腔中区分句逗及配合动作。有的用唢呐主奏加帮腔,如广东用客家方言唱的"花朝戏"。有的只有一支曲调,如广西的"牛娘剧"从头到尾只唱〔牛娘调〕。有的只用锣鼓助节,如"泽州秧歌",故又称"干板秧歌"。有的在衬词上颇有特色,如安徽的"嗨子戏",在开唱前必先引一声"嗨"。云南花灯剧常把二拍子与三拍子复合交替在一支短曲之中,但三拍子却是"强弱强",使节拍、节奏更加丰富。
  
  民间歌舞类型戏曲的另一个特点是互相吸收、移植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明清俗曲,或多或少地被各剧种广泛采用,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花灯、调子戏均有此情况。花鼓戏的〔川调〕在鄂西称〔梁山调〕,与川东、黔东的灯戏、阳戏的音调极为相似;〔走场牌子〕与广西彩调的〔路牌〕,赣南采茶戏及云贵花灯中的〔路调〕似出一源;〔打锣腔〕与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的花鼓、采茶戏的某些曲调极为相近。所以,它们彼此互相联系,并有某种共同的历史渊源。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