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洞口地质
1)  cave entrance geology
洞口地质
2)  tunnel portal in unfavourable geological section
洞口不良地质段
1.
Research purposes: The brief introductions are given to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unnel portal in unfavourable geological section and the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unnel collapses,and the summary is made for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of tunnel portal in unfavourable geological section.
研究目的:简要介绍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技术,隧道坍塌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总结隧道洞口不良地质段施工的一些体会。
3)  geologic cavitiy
地质孔洞
4)  the Unfavorable Geology Tunnells
不良地质隧洞
5)  poor geological tunnel section
不良地质洞段
1.
Furthermore,some attentive points such as the equipment selection of TBM,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of TBM for the tunneling in poor geological tunnel section,the equipping with the backup system for the TBM construction etc.
对在国内工程施工中TBM法与钻爆法进行了经济比较,提出TBM法施工过程中应注意TBM的选型,TBM在不良地质洞段的施工技术及TBM施工的后配套系统的配备等问题。
6)  hole [英][həʊl]  [美][hol]
洞口
1.
The ways how to design the holes of the transfer beam and of the shear wall,and how to reinforce them are discussed.
针对高层建筑转换层中最常用的梁托墙形式,提出了在实际工程中转换梁截面的设计方法,探讨了转换梁和剪力墙中的洞口布置形式及加强措施,并对转换梁的抗扭因素进行了有限元对比分析。
2.
With the functions of use of tall building being changed from unity to diversity, the holes on RC shear wall appeared diversity.
随着建筑用途逐步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过渡,剪力墙上的洞口也同时出现了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洞口的尺寸越来越大,形状不再规则,排列方式不再整齐。
3.
The intension of this test is to research the behaviors of composite masonry walls with holes with structural concrete columns which are eccentrically compressed undering the upper structure and loads ,and research the co-work capabilities of each part.
本试验通过4片有洞口的组合墙情况,就承受上部竖向荷载和楼盖梁端集中荷载下出平面偏心受压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了解了有上部结构与荷载作用下力与偏心距对柱、圈梁与砌体墙共同工作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截面应力沿墙体水平和竖向的传递与分布规律,探索了裂缝的出现与发展、构件变形与破坏的机理,找出了影响受力性能的因素与规律,此外尚就墙体平面外的支承与约束所产生的空间作用进行了分析。
补充资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