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圩田结构
1)  Weitian structures
圩田结构
2)  dike paddy field
圩田
1.
The govenment combined the relief of the poor and victims with building irrigation projects and developing dike paddy fields,which achieved better social effect.
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以工代赈同该地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相结合,政府将救济贫民、灾民与兴修水利、开发圩田等措施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3)  Wuxu orefield
五圩矿田
1.
The polymetallic deposits are mainly epithermal to mesothermal filling deposits in the Wuxu orefield.
五圩矿田各多金属矿床均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
4)  Chizhou Polder Land
池州圩田
1.
A Probe into Construction and Its Causes of Anhui Chizhou Polder Land since Modern Times;
近代以来安徽池州圩田的兴建及其成因初探
5)  the management of dyke farmland
圩田管理
6)  polders development
圩田开发
1.
The polders development got to a period of full bloom in Poyang lake area during Ming and Qing period, the number and range of the polders were top all previous records.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处于鼎盛阶段,圩田数量及其范围大大超越了前代。
补充资料:圩田排水
      排除圩区地面积水,控制地下水位,防治洪、涝、湆为害的措施。圩田是指沿江、河、湖泊周边低洼易涝地区筑堤围出的农田,长江下游称圩,长江中游称垸,统称圩垸。中国太湖流域圩田最早约见于春秋中期,当时吴楚不断交兵,吴筑圩附于城,以抗御楚国。据说吴王曾将此圩赐给了一位相国,故称"相国圩"。南北朝时期《常昭合志稿》载:梁大同六年"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也不为患,以故常熟"。这就是江苏省常熟县名的由来。唐朝中期以来,太湖地区圩田已发展成为有规格布局的成片塘浦圩田。南宋以后圩垸发展到珠江流域及湖南、湖北等地。元代《王祯农书》认为圩田能"捍护外水,难有水旱,皆可救御"。
  
  圩田分布及类型
  中国的圩田主要分布在南方江、河冲积平原的沿江、滨湖地区,及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地带。按其自然地理状况,圩区可分为3种类型:①滨湖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周围和江汉平原一带,圩垸范围大,堤身高,圩内湖荡多,沟港少,洪枯水位变化幅度大。②水网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河网密布,圩区面积较小,堤身低,洪枯水位变化幅度较小,且受潮汐影响。③沿江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地势低洼,圩区面积大小不一,汛期江河水位高于地面,时间长达3~5个月。自流排水困难,部分傍山近岗圩田,还受山洪威胁。
  
  排水措施  在防洪的前提下,圩区排水措施可概括为排水、滞蓄、控制地下水位3方面:
  
  ①排水。指在圩区内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排除暴雨产生的内涝水,通常采用自流排水和机电抽排两种方式。先充分利用圩内地形和圩区内外水位变化的有利条件,争取自流排水和高、低地分片排水,减少低地积涝。在傍山圩田还应沿山、圩分界线开挖撇洪沟,拦截山洪,避免入圩。在高、低片之间也可有纵沟相连,并建闸调控,使高低地分片排水,或将高水引向低片抽排(见图)。圩区排水沟出口处应建立涵闸和提水泵站,暴雨时开启涵闸实现自排,当外水位高于田面时关闭涵闸,开机抽排。排涝泵站可同灌溉泵站结合建设,实现一机多用,一站多用。在5~10年一遇的排水标准下,圩区每平方公里的排水量约为0.3~0.8米3/秒,抽排装机容量约为15~30千瓦。
  
  
  ②滞蓄。指利用圩内沟、河、湖、洼水面临时滞蓄由暴雨产生的涝水。即在暴雨来临前,降低河网水位,以备滞蓄涝水,减少抽排流量。在建立圩内排水系统时,对原有湖洼水网不能随意废除围垦。在利用水稻田滞蓄涝水时,蓄水深度及蓄水时间以不超过水稻生育期允许的耐淹水深为限。
  
  ③控制地下水位。当外河水位高于地面积水位时,降雨径流排泄不畅,必须采取措施降低或控制圩内地下水位。常用的是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利用圩田内的末级固定排水农沟和配套的田间墒沟网,以控制地下水位。排水农沟深为1.5~2米,间距为200米左右。在水旱田分界处也应挖隔水沟,沟深1~1.5米,以拦截稻田渗水。圩区暗管排水,暗管埋深一般为1.2~1.5米,比降为1/1000,间距8~16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