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模糊里兹法
1)  fuzzy Ritz method
模糊里兹法
1.
The fuzzy Ritz method and fuzz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fuzzy variational principle ior a bending beam with fuzzy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
算例表明,模糊 有限元法和模糊里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且具有模糊特性的薄板在模糊荷载下的响应,其相对幅值与 确定性边界的支撑条件无关。
2)  Ritz Method
里兹法
1.
Damage analysis of waterproof layer in composite lining of tunnels based on Ritz method;
隧道复合式衬砌防水层破坏特性的里兹法分析
2.
Using the Ritz Method and Finite-Layer Method, The bending of angle-ply thick laminates of bimodulus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simply supported boundary conditions is investigated.
本文应用里兹法和有限层法[1]研究了简支条件下双模数复合材料角交铺设厚层板的弯曲,并研究了层板长宽比、正交各向异性比、多模数比以及铺层角对层板中心挠度的影响。
3.
This article adopted Ritz method and divide-fit mathematical method,solved the problem of elastic buckling of thin plate under compression and bend multiplicity action.
采用里兹法和切分拟合的数学方法,讨论了单向压缩和弯曲共同作用的薄板弹性屈曲问题。
3)  Rely-Ritz method
瑞里-里兹法
4)  Rayleigh-Ritz method
瑞利-里兹法
1.
Deformation and internal force analysis of prestressed beam string structure based on Rayleigh-Ritz method
基于瑞利-里兹法的预应力张弦梁变形与内力分析
2.
Adopting the Heaviside step functions,the displacement components suitable for delaminated cylindrical shell are constructed,and the total potential energy of delaminated shell is analyzed to deduce the system vibration governing equations with Rayleigh-Ritz method.
通过对脱层壳的能量分析,应用瑞利-里兹法后,得到用时间函数表示的系统振动控制方程,然后对其求解,得到脱层壳模态分析的特征方程式。
3.
Using Rayleigh-Ritz method,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free oscillation of a liquid drop in zero gravity environment,and presented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a.
用瑞利-里兹法研究了失重液滴的自由晃动问题,给出了液滴自由晃动的频率和模态函数。
5)  Ritz variation method
里兹变分法
6)  spline Ritz method
样条里兹法
1.
The spline Ritz method was proposed and used to analyse the shear lag effect of box girders.
结合样条函数和里兹法提出薄壁箱形梁剪力滞效应计算的样条里兹法。
补充资料:里查兹

为测定元素原子量而立功的里查兹

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 1868-1928

里查兹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一生在化学发展中的主要贡献是重新精确地测定了元素原子量。由于这项工作,他荣获了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获得这种荣誉的第一位美国化学家,因而在美国享有根高的声望。”

科学的背景

道尔顿在他的原子论中明确指出: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在19世纪上半叶,许多化学家都投入原子量的测定工作,他们把它当作化学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基本建设”。

在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的化学家中,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的工作是最突出的;在1310一1830年的大约20年问,在简陋的实验室中,他对大约2千多种单质和化合物进行了准确的分析,为计算原子量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资料。鉴于氧化物的广泛存在,贝采里乌斯决定把氧的原子量作为基准,规定它的原子量为100。1814年他发表了列出41种元素的原子量表, 1818年被列入的元素增加到47种。由于贝采里乌斯没有理解和接受阿佛加德罗的分子理论,致使他假设的一些氧化物的化学式出现错误,因此很多元素的原子量都有误差,有的甚至高出一倍或几倍。1819年法国科学家杜隆和培蒂发现的原子热容定律, 1819年贝采里乌斯的德国学生米希尔里希发现的同晶定律,都曾被用来修正贝采里乌斯的原子量表。尽管贝采里乌斯这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化学家作了很大的努力,不承认分子理论所造成的原子量的测定上和化学式的表示上的混乱仍然无法消除,贝采里乌斯的原子量系统在1830一1840年间还遭到了怀疑原子学说的科学家的多方攻击。

1860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的国际化学家会议上,康尼查罗的工作终于使原子——分子论得以确立。消除了化学理论上的许多疑问和争论,混乱的局面得以改善,原子量的测定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不仅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量能准确地测定出来,而且精确度也有较大提高。其中以比利时化学家斯塔的工作最为出色。他首先想方设法制备出最纯状态的化合物,通过分析和合成,确定元素的化合比,然后再推算出原子量。他材定了测定原子量的非常准确的方法,大量的实验资料使他确定的原子量在精确性上远远超过了前辈和当时的其他化学家,他的原子量测定值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准确的,以至于直到1903年没有一个化学家对这些原子量提出过怀疑,更没有人试图用新的实验方法去检验它。在20世纪,第一个敢于对斯塔的原子量系统进行验定和修正的是美国年轻的化学家里查兹。

原子量的修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明确他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

1887年,不满20岁的里查兹从哈佛大学毕业。他来到他家的老朋友、哈佛大学化学教授库克所领导的实验室从事化学研究。他选择的第一个课题是验证普劳特假说。所谓普劳特假说即是1815年由英国医生普劳特提出来的,认为所有元素的原子量均为氢原子量的整数倍,氢是原始物质。众多的实验事实表明许多元素的原子量并非氢原子量的整数倍,因而化学家们都没有接受这一假说。当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后,它所揭示的元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又使化学家们感到各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可能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它们可能来自同一根源或者由同一基本物质单位所组成。这一思潮再次使普劳特假说受到重视。斯塔最初几乎完全相信普劳特假说是正确的,但是通过精确测定却表明原子量实际上并非整数,其中有些偏差相当大,例如c1=35.46。于是斯塔得出给论:普劳特假说只不过是一种假想,是一种肯定与实验矛盾的纯粹假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