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交通洞
1)  traffic hole
交通洞
1.
The inlet of traffic hole at the left side Laxiwa hydropower station in Qinghai is introduced,and the excavating and supporting techniques in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are proposed.
介绍了青海拉西瓦水电站左岸低线交通洞进洞口,在不良地质条件下成洞的开挖和支护技术,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2)  access tunnel
交通隧洞
1.
During excavation of the left upper access tunnel of the Laxiwa hydropower station, due to geologic reason a large collapse of about 1000 m3 occurred at station No.
拉西瓦水电站左岸高线公路交通隧洞开挖施工,在掘进至K1+308m时因地质原因出现顶部大塌方,塌方方量约1000m3,文章从塌方处理设计计算和施工2方面作以简要介绍,提供了塌方设计计算和施工的新思路。
3)  water gushing in access-tunnel
交通洞涌水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ater gushing in access-tunnel of Jinping Power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PM nanoscaler affusing agent such as undissolving, unsegragating and unshrinking in water and 5s condensation, and successfully resolves the difficult of international water gushing treatment.
介绍了锦屏电站交通洞涌水的实际情况,根据XPM纳米灌注剂在水中不分解、不离析、不收缩、5s凝结的性能特点,成功地解决了国际大型涌水治理的难题。
4)  underground transformer conveyance tunnel
地下交通洞
1.
Field test、theory analys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se three methods are u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for the underground transformer conveyance tunnel in Ertan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is paper.
本课题将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三方法运用于二滩水电站地下交通洞的热工计算,对交通洞流动和传热过程中的热湿交换机理有效而准确的分析。
5)  single-tunnel subtended traffic
单洞对向交通
6)  Hydro power station tunnel
水电站交通洞
补充资料: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前身是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系,成立于我校1958年建校之时,是我校最早建立的5个系之一。1958年,在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系主任、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奠基者与创始人之一、著名运输专家林达美教授的带领下,由北京铁道学院部分教授和骨干教师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并于当年招收了首届铁道运输专业本科生60人。1988年以后,运输系先后增设了包装工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学等4个专业,并改名为管理工程系;1995年,学校成立经济系(现经济管理学院),将本系的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相应学科划归经济系,“管理工程系”更名为“运输管理工程系”,2003年,学校进行二级学院整合,我系正式更名为“交通运输学院”。

四十多年来,交通运输学院经过校内外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办学实力,共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四千余人,涌现出了以黑龙江省副省长刘学良、铁道部总经济师黄民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另有厅局级干部20多人、处级干部800多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获得了高级技术职称,还有大量生产一线的科研技术骨干,我院毕业生在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尤其在西部地区铁路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院现有教职工76名、本科生1740多人、各类研究生300余人;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20人、讲师21人;教师中有博士10人、硕士44人。

学院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管理”、“包装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个本科专业;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4个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1个博士点(与校内两个单位合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1980年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4个学科之一,也是全国铁路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第一批获得授予权的两个单位之一。

学院历来重视本科教学,1990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教学先进集体”。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编教材、专著13部,其中有2部教材入选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建设教材,7项教改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位教授被聘为教育部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近5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连续三次获校“科研先进集体”,有1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参与完成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运筹学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获中国运筹学应用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加大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的步伐,先后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还聘请了吉林大学杨兆升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mitsuogen(玄光男)教授,清华大学刘宝碇教授,同济大学徐瑞华教授,中国包装检测中心李华主任为本院的兼职教授。2004年6月,学院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信息和管理科学国际会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