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沙
1)  Middle Shoal
中沙
1.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and-excavating from the Middle Shoal at Oujiang Estuary on the navigational channel of Wenzhou Port;
瓯江口中沙采沙对温州港航道的影响研究
2)  middle sandy land
中部沙地
3)  Zhongyang Sandbank
中央沙
1.
Zhongyang Sandbank is located on the South and North Passage bifurcation.
中央沙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河段,这一河段集中了宝钢等一批重要码头,下游有长兴岛造船基地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等重点工程,因此分流口保持稳定至关重要。
4)  Hippophae rhamniodes L.subsp sinensis
中国沙棘
1.
Growth Dynamics of Plantation of Clonal Tree Species Hippophae rhamniodes L.subsp sinensis;
克隆植物中国沙棘人工林生长动态研究
2.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response to soil moisture in the clonal tree species Hippophae rhamniodes L.subsp sinensis;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数量与结构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3.
Ramets in the population of Hippophae rhamniodes L.
中国沙棘分株克隆生长型可分为单轴型及合轴型2种,它们在种群中的数量和比例变化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5)  Hippophae rhamnoides ssp.sinensis
中国沙棘
1.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ssp.sinensis×Hippophae neurocarpa ssp.neurocarpa hybrid zone;
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自然杂交带的形态学分析
2.
Picea crassifolia+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位于黄河上游的北川河流域,区内海拔高度2 300~3 600 m的范围内,分布着各种类型的中国沙棘林分。
3.
To estim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为了研究中国沙棘亚种共生菌Frankia的遗传多样性,利用PCR-RFLP分子标记方法,对从青海西宁到内蒙古库伦17个地点采集的106个中国沙棘根瘤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6)  Chinese seabuckthorn
中国沙棘
1.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Chinese seabuckthorn and Russian seabuckthorn was analyzed by ISSR.
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9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
2.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proline,soluble saccharin and endogenous hormone contents in leaves of Chinese seabuckthorn and Russian seabuckthorn under drought str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lope soil s water content is low than the gully, the proline content and the soluble saccharin content in leaves of Chinese seabuckthorn in the slope increased than it in the gully.
通过对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inensis)和俄罗斯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在野外不同生境和田间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后发现:坡上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沟底的土壤水分含量,坡上中国沙棘叶片中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比沟底明显增加,雌株的增加幅度大于雄株。
3.
5 representative zone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ied unites in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seabuckthorn (H.
在中国沙棘天然分布区的主轴线上,自西南向东北,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地段,用样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
补充资料:我国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

李仕均《我国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

一、历史沿革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分布在辽阔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我国南海诸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习惯上合并称为西南中沙群岛。

西南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事实证明,我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我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西南中沙群岛历来在我国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之下,1988年海南建省,即时,将这些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

(一)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这些岛屿礁滩

据古藉记载,远在泰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东汉班固(公元32—92)撰写的《汉书·地理志》中已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海外各国的记载。书中完整描述了自广东徐闻出发,经南海,历数国,远至今日印度东南部的康那弗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航行路线。

公元226年,三国时的东吴孙权派朱应、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船队航经南海到达扶南(今柬埔寨)等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康泰回国后根据经历所写成的《扶南传》,对南海诸岛的地理情况作了准确的记载。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紧莱,对外交往增多,特别是宋初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以后,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更趋频繁。当时对南海的航路以及岛屿的位置、名称等都已有较详细的考察和记载。南宋周去非在《岭南代答》(1178年成书)中载:“…东大洋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此中的“长沙”、石塘”指的就是南海诸岛。长沙是以沙岛为主的珊瑚岛,石塘是以环礁为主的珊瑚礁。赵汝适在多方调查询问并参考《岭南代答》的基础上撰写的《诸蕃志》(1225年成书)中指出:“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以琼为督府,今因之。…至吉阳(今三亚市),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州,曰乌里,曰苏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元际,天水一色”,这里不但指出了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是我国的南海诸岛,而且也说明,早在唐代已经将西南中沙群岛划归海南岛的振州(宋时改为吉阳军)管辖。

明清时期,我国许多图、藉、方志对南海诸岛的记载已经不胜枚举。从地图方面来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长期航行南海,绘有《郑和航海图》,后载入茅元仪《武备志》。该图标出了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石塘等岛群名称和相对位置。及至清代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的附图《四海总图》,已经明确标绘有四大群岛的地名和位置。当时称东沙群岛为“气沙头”,西沙群岛为“七洲洋”,南沙群岛为“石塘”,中沙群岛为“长沙”。后来,清政府在开展大规模全国地图测量的基础上,编绘了多种地图。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1767年的在《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00年的《清绘府州县厅总图》和1818年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这些官方舆图中,都在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

从古藉方面来说,郑和“七下西洋”的随从人员费信著《星槎星览》、马欢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等书,其中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时出现的航海著作,如1527年顾蚧的《海槎余录》、黄衷的《海语》等书,对南海航行、岛礁分布及地理特征都有详细的描述。当时出现的海防著作,无不把南海诸岛作为我国海防的“门户”和“天堑”。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海防辑要》一书,就把西沙群岛等岛屿列为我国的海防区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