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史略
1)  History [英]['hɪstri]  [美]['hɪstrɪ]
史略
1.
The History of Such Temple Gardens as Hotspring Temple in Chonqing;
重庆温泉寺及其寺庙园林史略
2)  outlined history
略史
3)  Concise Foreign History
《外国史略》
1.
On Concise Foreign History and Its Authors;
《外国史略》及其作者问题新探
4)  Du Shi Lue Lun
《读史论略》
1.
He neither translated Du Shi Lue Lun into the Manchu language nor was promoted General Sheng Jing.
他从未将《读史论略》翻译成满文,也从未迁为盛京将军。
5)  History Comments in SONGLUE
《宋略》史论
6)  Historical ellipsis
历史省略
补充资料:十八史略
十八史略
十八史略

元朝统一全国的十几年之后,在今江西地方出现一部名曰《十八史略》的史籍,其基本内容是按朝代、时间顺序,以帝王为中心叙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作为书塾中启蒙性的历史读本,最初篇帙仅为二卷,简明通俗、文笔精炼。岁月流逝,人间沧桑,这部史书没有被淘汰,却不断有人为之注释、修订,至明代大为畅行。更东传日本,并且在日本产生了长久的、特殊的影响,成为史学史与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曾先之将书名定为《十八史略》,乃表示该书是对十八种史书的节略。据明人陈殷的解释(卷首《史略叙》),所取材的史书是司马迁《史记》以下直至欧阳修《五代史记》的所谓正史,这在宋代即被统称“十七史”。另外,曾先之撰此书时,元朝官修《宋史》未成,宋代史事取材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与刘时举《续宋编年通鉴》,聊备一史之数,共十八史。

《十八史略》最早刊行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书前有一篇题序流传于世:“韩文公送子读书,深以人不通古今为戒。何如斯可谓之通矣?精通固难,粗通正亦未易,史册浩瀚,初学望洋。今有一编书,使十行俱下者读之,不三二日,而数千载之本末大略已在胸次,其于训蒙便甚。好事者于是刻梓以传,所以惠后学广矣。余深嘉之,为题其编首。大德丁酉嘉平月望。”[1](卷首)撰者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周天骥,周天骥号耐轩,南宋末年登神童科,名显一时。后任吉州知府。德yòu@②二年(1276),元军兵临城下,他不战而降,被元朝任为吉州路总管,是权位很高的地方行政官。这篇题序笔力雄健,文字精炼,对《十八史略》的传播很有裨益。后来多种版本皆录用此文,但往往将“好事者”三字改为刊刻者书坊的名称。

现存《十八史略》的元代刻本,有二卷本与十卷本两种。今日本南葵文库存元朝至治年间刻本《增修宋际古今通要十八史略》二卷,北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存元刊本《古今历代十八史略》二卷、纲目一卷,北京大学图书馆存元刊《新增音义释文古今历代十八史略》二卷,日本国会图书馆存《新增音义释文古今历代十八史略》二卷、纲目一卷,西安文物管理委员会存元至正二年(1342)序刊本《历代十八史略纲目》十卷。

一般认为,《十八史略》在足利时代传入日本,此时已跻身名望史籍之列,与《史记》、《汉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一道在宫廷、幕府内被正式讲读。到了汉学兴盛的德川幕府时期,《十八史略》被各藩官学采用为教科书,影响渐大。至清嘉庆、道光时期,在国内几被遗忘的《十八史略》却在日本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史略” 文化热潮。几十年间,《十八史略》以几十种名目反复大量地刊行,其后续之作也刊印问世。《十八史略》在日本的风靡一方面与明治维新特殊的历史条件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于此书简明生动,不杂不滥,十分符合日本一般读者想快速了解中国历史的需要。“史略”文化潮回落后,《十八史略》仍然常常为日本人所阅读,原书及相关著述也时有出版。相反的,在国内书店中,《十八史略》已是芳踪难觅了。

十八史略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曾先之撰。先之,字从野,庐陵人。自称曰前进士,而《江西通志·选举》中不载其名。盖前明之制,会试中式称进士,乡试中式者称举人,皆得铨注授官。自唐、宋至元,则贡於乡者皆称进士。试礼部中选,始谓之登第。不中选者,次举仍由本贯取解。南宋之季,始以三举不中选者一体径试於礼部,谓之免解进士。先之所谓进士,盖乡举而试不入选者,故志乘无名也。然李肇《国史补》,称唐时进士登第者,遇旧题名处增“前”字。今先之自称“前进士”,则又相沿失考矣。其书抄节史文,简略殊甚。卷首冠以《歌括》,尤为弇陋。盖乡塾课蒙之本,视同时胡一桂《古今通略》,逊之远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