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商业
1)  Chinese commerce
中国商业
1.
World economy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revolution make pincer attacks on Chinese commerce.
中国商业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革命两大挑战的夹击,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2)  history of chinese business
中国商业史
3)  Chinese commercial banking
中国商业银行业
1.
Especially it analyzes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economics of scale and barrier to entr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through demonstration study.
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着重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中的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进行了实证分析。
4)  Chinese commercial literature
中国商业文学
5)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中国商业银行
1.
After the entry into WTO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will face grea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中国商业银行加入WTO后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剖析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
2.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he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ecuring success.
中国商业银行变革过程中,企业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文化的特质性因素是构成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6)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中国商业银行
1.
How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Face Challenges From Foreign Capital Banks After Entering WTO;
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如何面对外资银行竞争
2.
Building of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刍议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之建设
3.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s continually opening, the foreign capital s participation into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is speed up.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的不断开放,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步伐不断加快。
补充资料:中国商业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商品流通的发展变化,以及1979年以来进行的流通体制改革的概况。
  
  流通规模和速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国内统一市场。这个市场是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稳定增长的市场。30多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05亿元,比1952年增加14.55倍,平均每年递增8.67%。1979年以来,由于调整了农业政策,协调了轻、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合理安排了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较大的提高,商品流通扩大很快。以1985年同1980年相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1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为11.2%)。在中国,农村市场是国内的主要市场。过去城乡零售额的增长相接近,而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农民现金收入有较多的增加。城市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年递增13.5%,而农村则达16.2%,大大快于城市。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社会商业机构也有很大的发展,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生活服务业的网点由1980年的 202.2万个增至1985年的1067万个,增加4.27倍;职工由926.8万人增至2526.3万人,增加1.73倍。
  
  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中国的商品流通体制是在50年代形成的。当时商品生产和供应不充沛,为了控制货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采取了集中管理和统一分配为主的办法,形成了以行政方法为主,基本上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商品流通体系。1979年以来,中国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进入交换的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都比过去丰富得多,原来的商品流通体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针对原有体制的弊病,国家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和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系的改革目标,初步进行了一些改革。
  
  国营商业掌握着主要货源,负有调节市场供求,引导和促进生产,保障供给,繁荣经济的责任。它对于保证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在保障国营商业的巩固和发展的同时,为了适应国内生产力水平不高、各地区和各部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大力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充分发挥它们灵活多样的经营特点,以吸收更多的人就业,并为商品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多的各种服务。1985年集体商业网点比1980年增加90.7万个,人员增加 560.9万人;个体商业增加801.7万户,1132.1万人。集体商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2%上升为37.1%,个体商业由0.7%上升为15.3%,全民所有制商业所占比重由84%相对缩小为40.4%。
  
  为了改变流通渠道单一的情况,国家一方面调整了工商关系,由过去的统购包销为主,改为统购、计划收购、订购、选购、经销、联营、代销等多种购销形式,注意发挥生产企业在自销商品方面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放宽了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取消了统购、派购,实行合同定购和议购,完成国家收购任务以后的主要农副产品及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上市。凡允许上市的农副产品,各种经济性质的商业单位和农民都可以从事远途运销。工农业产品通过多渠道流通扩大了销售,既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又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对商品流通的计划管理,国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调整和减少统购、计划收购、订购的品种,把更多的商品纳入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1985年商业部管理的指令性计划商品12种,指导性计划商品11种,共23种,其中农产品 9种,工业品14种。其他更多的商品则实行市场调节,从而使花色品种规模繁多、需求多变的商品,由产销双方根据市场情况自行灵活生产经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为了使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货畅其流,改变过去商品流通上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过多以及地区封锁、城乡堵塞的现象,1982年以来,根据"少环节、开放式"的要求,对于一地有多套批发机构的,进行合并或联营,允许基层企业自选进货对象自行采购,以减少流转环节。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则实行"按商品分工、城乡通开"的体制,国营商业可以下乡设点或流动推销工业品,供销社也可以进城设点或流动推销农产品。从1984年起,各地开始以中心城市和农产品集散地为依托,开设工业品和农产品贸易中心与批发交易市场,发展横向的经济联系,使城乡商品的交流更加畅通。
  
  商业企业的管理 1982年开始,国家在国营零售企业中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营责任制的试点。1984年,全面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责任制。对集体商业企业则恢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民主管理"的制度。1983年,供销合作社恢复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商业,恢复了原来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和灵活性。为了密切同农民的关系,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1984年,通过扩大农民股金,改变人事和劳动工资制度,扩大经营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
  
  为了适应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商品流通,除了商品流通体制必须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外,商业本身也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包括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包括商品交易、商品储藏运输、信息传递等)所需设施的建设,引进必需的新技术;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同时培养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人才,提高商业企业素质,以适应商品生产大规模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