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小乘佛教
1)  hinayana buddhism
小乘佛教
1.
Hinayana Buddhism and The Coping of the Dai's Psychological stress:A Case Study of Manzha Village of Menghan,Jinghong
小乘佛教与傣族人心理压力的应对——以景洪市勐罕镇曼乍村为个案
2.
Through the examing hinayana buddhism and Laos temples, this article deal with how the destiny of hinayana buddhism is embodied in the structure and running atmosphere of temples of Laos.
通过对小乘佛教及老挝寺院的考察,探讨老挝寺院在总体布局及氛围营造方面体现小乘佛教之自身命运的维系这一主题。
3.
The Dai people believe in both original religion and Hinayana Buddhism,which engender important and all-round influence to the culture of the Dai nationality.
傣族人民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小乘佛教,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傣族信仰二元化的特点。
2)  Hinayana [英][,hi:nə'jɑ:nə]  [美][,hinə'jɑnə]
小乘佛教
1.
Influence of Hinayana on Feudal Legal System of Dai People in Xishuangbanna Region of Yunnan, China;
小乘佛教对西双版纳傣族封建法律制度的影响
3)  Mahayana [英][,mæhə'jɑ:nə]  [美]['mɑhə'jɑnə]
大乘佛教
1.
On Egoism and Altruism of Mahayana;
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思想述评
2.
The system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Mahayana is mainly embodied in Bodhisattvabelief.
观音的身世、显化、灵感、道场等大乘佛教中最流行的几种观音信仰要素中,皆反映出印度佛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在正统佛教范畴内所发生的中国化。
3.
363~384, Kumarajiva became a famous Mahayana bhiksu,and Kucha also became the center of Mahayana in the Northern Road countri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在入关弘法之前 ,他还曾在以龟兹为中心的西域北道诸国中广兴大乘 ,使龟兹的大乘佛教一时间名满西域 ,为这一古来的佛教中心赋予了更新的含
4)  Mahayana Buddhism
大乘佛教
1.
The Influence of Mahayana Buddhism on Women s Mental Outlook in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论魏晋南北朝大乘佛教对妇女精神风貌的影响
2.
As a meditation method taught by Sakyamuni the Buddha, catvari smrty-upasthanani is a way of practice to which the Mahayana Buddhism and Hinayana Buddhism both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for its everlasting vitality and wide adaptability.
本文依时代演进的次第,阐释了印度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与天台宗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次第及特点,内容涉及印度佛教、汉传佛教及巴利语系佛教中与四念处相关的部分,兼作大小乘佛教关系的探讨。
5)  Theravada/Hinayana/Lesser Vehicle
小乘(佛教宗派之一)
6)  Buddhism novel
佛教小说
1.
"Wisdom Lotus" and "Return To The Peach Garden" are the Buddhism novels that she has published up to now.
《慧心莲》和《重返桃花源》是她最新出版的两部佛教小说,这两部小说在台湾引起了重大的反响。
补充资料: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Hinayāna Buddhism
    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指较小的车乘,是大乘佛教出现后才有的名称。大乘佛教自命为优胜的广大的解脱途径  ,以区别于它之前的佛教学说。西方学者通常以南传佛教为小乘,但后者并不接受此称呼。
    分布与经典
    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和上座两部。阿育王(前3世纪中)死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斯里兰卡;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大约同时,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是大乘思想的源头。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部派佛教的理论依据是三藏,其中各部尊奉的经藏与律藏似乎是统一的,实际上却各有差异。论藏因为晚出,区别更大一些  。从律藏看,现存有《五分律》(化地部)、《四分律》(法藏部)、《摩诃僧祗律》(大众部)、《十诵律》(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至于经藏  ,完整的现仅存巴利文《长》、《中》、《相应》、《增支》、《小》四部  ,汉译经典虽有近似此四部之四《阿含》,但却各属不同部派。《长阿含》属法藏部;《中阿含》属有部;《杂阿含》属正统有部;《增一阿含》属大众部。至于论藏,现存论藏仅有上座部的,但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从玄奘带回汉地却未翻译而以后失传的诸部三藏猜测,各部派的论书分量和内容应有差异。
    发展与教义
    小乘佛教各派在公元后继续发展。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后,印度教开始复兴,刺激了小乘各派的进一步分化,一部分转而靠拢大乘,另一部分则日渐衰落。据法显说,5世纪小乘仍在北印度和南印度占统治地位。但此时比丘沿街乞食现象已减少,对佛塔、佛像的供养崇拜在小乘中流行起来。到7世纪,玄奘所记录的小乘似乎只有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和说出世部。7世纪末的义净则说中印度有大众、上座、说一切有、正量四部并存。总起来看上座部流行于印度南方及东印度;说一切有部在西北及中印度和西印度;正量部流行于西印度和南印度。说一切有部还传播到苏门答腊、爪哇,而正量部也存于越南中部。
    几百年间,小乘佛教教理有了较大变化。小乘各派利用阿毗达磨的论书形式来发挥和组织部派学说。部派之间围绕基本的佛学主张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①说一切有部。此部学说经世亲时代(330~400)而发展出新有部。有部学说集中代表了小乘佛学发展的理论水平。初期有部说人我是五蕴集合并非实有,而包含五蕴在内的一切法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实有的,否则认识者即使仅从观念上了解它也是不可能的。有部认为,一切法无非小乘佛教的佛塔名色。色必然有相,因而可以言说。诸蕴由恒有法体,故可以认识。世亲对有部学说的总结发展,体现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此外,该论也吸收了经量部的见解。以后在中国、日本都有以《俱舍》为中心的学派。《俱舍》未作汉译之前,有部学说在中国的代表是毗昙师。有部学说直接影响到法相宗理论。
   
   

小乘佛教的佛塔

小乘佛教的佛塔


       ②正量部。此部坚持犊子部中补特伽罗有我说,认为补特伽罗实有且从此世转他世。正量部发展了业力不失的宗教观。从玄奘所述,正量部主张的认识论与瑜伽行派的带相说正相反对。他认为只要有心识活动,就一定有能思想的主体和所思想的客体。
  
  ③经量部。该部以经为量,即以佛陀经教为理论认识依据。据说其渊源可上溯至阿难。玄奘以为其原出于有部之譬喻师。它直接反驳有部的三世实有的说法,认为只有现在法为有,但现在法也是随生随灭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其心识活动无不是刹那生灭,时时交易推移的。认识论方面,经量部直接给大乘瑜伽行派提供了带相说和自证分等思想材料。经量部系的师子铠曾著有《成实论》。该论对中国早期佛教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入大乘空宗的门径。
    ④大众部。大众部与大乘佛教的关系极为密切。起初它主要的理论主张是肯定佛陀的出世性,即佛是不灭的、离染的。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众生的理解随各自的业染而显出高小差别。佛陀有变化身的说法也出自此部。该部其他的主张尚有:对诸法的认识可以一时而有;一切皆空,实无自我  ;认知的最终目标是当下把握诸法自性等等。大众系中有一说部和说出世部,前者认为一切事物,包括涅槃等都是假名  ,非实有体;后者认为世间法才是假名而无实体,但空与佛陀的出世法却是真实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