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适用工程学
1)  suit engineering
适用工程学
1.
This paper gives the concept of "suit engineering"and put the theory into maintance opretion and transportion of construction machine.
本文提出“适用工程学”的概念并将“适用工程学”理论应用到建筑机械的维修使用和运输中去。
2)  engineering applicability
工程适用性
1.
But since modified asphalt technology is a complicated and developing entire system, it seems very important to do some research on its engineering applicability.
但由于改性沥青技术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综合体系,对其工程适用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3)  assessment of engineering adaptability
工程适用性评估
1.
From five aspects-the inspection based on risk, the assessment of engineering adaptability,combined ASME/API inspection codes of pressure vessel and piping,the application of RBI and FF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assessment of RBI and FFS,the development of risk based administration technique for in-service equipment wa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从基于风险的检验,工程适用性评估,ASME/API压力容器和管道联合检验规范,RB I和FFS的应用,RB I和FFS的经济效益评估五个方面论述在役承压设备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
4)  practical engineering
实用工程学
5)  application procedure
适用程序
1.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 of mitigated punishment at judicial discretion is so strict that it gives birth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酌定减轻处罚的适用程序过于严格,带来诸多弊端,应取消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要求,将其适用权交由各级法院的审判委员会行使。
2.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 of the exclusive rule of criminal illegal evidence is the necessary part of the system of criminal illegal evidence .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程序是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6)  the procedure of application
适用程序
1.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legal system,the range of application and the procedure of application and presents the related suggestions.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随着《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建立的一项新的民事法律制度,在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民法通则》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在实践中使得各个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行政法规以及司法解释难以和谐统一,文章拟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适用范围、适用程序等基本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立法上的建议。
补充资料:管理工程:工程心理学
       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及其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
         人-机-环境系统是多学科研究的问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有心理学家﹑生理学家﹑人体测量学家﹑医生﹑工程师等。在不同的国家或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往往使用不同的名称。中国﹑美国和苏联等的心理学界多称“工程心理学”﹐美国还使用“人类工程学”﹑“人的因素工程学”等名称﹔西欧各国则普遍称“工效学”。中国国家标準局於1982年命名为“人类工效学”。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在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工程心理学家强调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和身心功能特点﹐为系统设计提供有关人的数据﹔而工效学家或人的因素工程学家则侧重於研究把有关人的数据应用於系统设计。
         简史 工程心理学兴起於20世纪40年代后期﹐但关於人机关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F.W.泰勒关於铁铲形式与操作效率关係的试验。20世纪初﹐实验心理学家H.閔斯特伯格致力於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使人适应机器的要求﹐是40年代以前人机关係研究的基本特点。工程师设计机器往往只著眼於机械力学性能的改进﹐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心理学家的工作也局限於为现成的机器选拔和训练操作人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於武器性能和复杂性大大提高﹐即使经过选拔和训练的操作人员也很难适应﹐由此发生了许多机毁人亡或误击目标事故。这便迫使人们去重新审查装备的设计﹐并促使人们认识到机器和操作者是一个整体﹐武器只有与使用者的身心特点匹配时才能安全而有效地发挥作用。由这种认识出发﹐又提出了人机系统的概念。这样﹐人们开始了从主要研究由人适应机器转向研究使机器适应人的阶段﹐由此而形成了工程心理学这门学科。1949年出版的A.查普尼斯的《应用实验心理学》是这个时期经典性的工程心理学著作﹐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工程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指针式仪錶和开关按钮设计中的人机匹配问题﹐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工程心理学发展中的“开关和錶盘”时代。50年代以后﹐由於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影响﹐工程心理学採用信息接收﹑传输﹑加工﹑反馈﹑信道容量﹑系统控制等概念分析人和机器的相互作用过程﹐使人机系统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由於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生產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人机结合方式和人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在系统中人由操作者转变为监控者﹐体力负荷降低﹑心理负荷增大﹔人机间的信息交换方式由机械式转为对话式等。认知因素是现代人机系统的核心问题﹐认知实验心理学成为现代工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这种种变化给工程心理学提出了研究的新方向和课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