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干涉成象光谱仪(IFTS)
1)  Image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IFTS)
干涉成象光谱仪(IFTS)
2)  Imaging interferometer
干涉成象光谱仪
3)  interfere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干涉成像光谱仪
1.
The research of the space applied interfere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空间应用干涉成像光谱仪的研究
2.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technique of interfere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干涉成像光谱仪技术的新发展
3.
Interference Imaging Spectrometer of Chang'e-1 Satellite
嫦娥一号卫星干涉成像光谱仪电子学设计
4)  imaging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meter
成像干涉光谱仪
5)  Interferometer [英][,intəfiə'rɔmitə]  [美][,ɪntɚfɪ'rɑmətɚ]
干涉光谱仪
1.
The principle of ultra-rapid-scanning Interferometer is introduced and a new kind of ultra-rapid-scanning imaging interferomet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 is provided.
介绍一种高速转镜干涉光谱仪原理,提出一种基于该原理的干涉成像光谱仪,该成像光谱仪有较大视场角,提高了扫描效率,特点是用带有倾角平面反射镜转动代替传统Michelson干涉成像光谱仪动镜的直线运动,解决了Michelson干涉成像光谱仪扫描效率低和不稳定的难题。
6)  interferential spectroscopy
干涉光谱仪
1.
On characteristic of Wollaston prism in interferential spectroscopy;
干涉光谱仪中棱镜的分光特性
补充资料:《仪象考成》
      中国清代中期的一部以星表为主的工具书。最初,钦天监西洋监正、日耳曼人耶稣会士戴进贤等奏请增修《灵台仪象志》星表部分,经批准后开始这项工作。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着手,到乾隆十七年完成。戴进贤是星表的实际主编,有26人参加编算工作。书成后送武英殿刊刻时,适值制造十年之久的大型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于乾隆十九年竣工,因此,在星表之前又增加有关"玑衡抚辰仪"的《仪说》上下卷,全书也因而定名为《仪象考成》。据书首乾隆亲笔书序的日期为"丙子冬十有一月",推定出版年份当在乾隆丁丑(公元1757年)。《仪象考成》全书共32卷,分为10册。星表中列有300个星座、3,083颗星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值(见天球坐标系),以及每颗恒星的赤道岁差和星等。采用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冬至为星表历元。内容参用了当时出版不久的弗兰斯提德星表。
  
  八十多年后,钦天监又对《仪象考成》星表进行复测、修订,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成书32卷,称为《仪象考成续编》。主编为当时的钦天监监正、协理国子监算学事务周余庆,有38人参与测算和编写。它是清代由中国人独立考测、编算的第一部星表。表中较《仪象考成》新增163星,减去未观测到的6颗星,共收3,240星,以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冬至为星表历元。与《仪象考成》相比,《仪象考成续编》虽然增星不多,变动不大,但提供了一批年代可靠的新测恒星坐标值,使我们有可能据此了解清代的测量精度。清代几部星表承上启下,是今天仍在沿用的恒星中文名称的主要依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